楊成艷
(臨滄市鎮康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云南 677704)
縣級電視臺是地方的主流宣傳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喉舌,發揮著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承擔著向外界宣傳、推介自己的主要職責。由于縣電視臺的新聞,講述的大多是與當地群眾相關的人和事,所以也倍受廣大群眾喜愛和關注,這就給電視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辦好縣級新聞類節目成了所有新聞從業人員必須思考的問題。
本人于1995年7月參加工作就一直在鎮康電視臺,目睹了鎮康新聞從無到有、從不定期到每周一、三、五定期做新聞,從2010年7月1日開始,鎮康縣電視臺作出了大膽嘗試——開播日新聞。之所以說大膽嘗試,是因為當時的全部新聞從業人員,包括廣播電視記者、文字及圖像編輯、播音員主持人在內,僅有十余人,非編設備僅有四臺,這四臺設備不僅是用來做新聞,還要制作專題、廣告等節目,人員、機器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認識的逐步提高,觀眾對新聞節目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會議報道太多了”“天天播放領導調研”“多來拍拍我們老百姓嘛”,當這些從四面八方擁來的意見建議,給了新聞從業人員壓力的同時,也提醒新聞人員是應該認真思考了。思考要怎樣做,才能提高鎮康新聞的節目質量?要怎樣采訪,群眾才更喜歡看?要怎樣宣傳,才能讓廣大群眾了解更多的政策法規?會議報道太多,領導調研太多,關注民生類的新聞太少,有些新聞視頻質量太差、采訪不夠深入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是目前鎮康電視新聞節目中存在的并且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人認為,一期高質量的電視新聞節目,首先需要有拍攝得好的視頻素材,這樣才能使觀眾從視覺上“養眼”;其次是深入采訪后記者精心寫作的文稿,加上播音員字正腔圓的配音,這樣才能使觀眾從聽覺上“悅耳”。電視新聞要做到讓觀眾喜歡看,不調臺,才能起到宣傳的效果,而要做到這些,前提就必需要有一支能深入一線采訪報道、會寫文章的好記者;要有會對稿件進行細致處理、巧妙布置的文稿編輯;也要有外形良好、普通話標準的播音員。總之就是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新聞隊伍,而想要擁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的新聞隊伍,除了靠記者、編輯、播音員們自覺努力學習外,單位領導應該有計劃地安排新聞從業人員,定期不定期參加各級各類業務培訓,為提高鎮康電視新聞節目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鎮康縣有七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專職從事宣傳的宣傳干事,縣上很多單位和部門也都有報送信息的工作人員,并且他們都配有攝像設備,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單位和鄉鎮的通迅員,那么他們報送的新聞素材不僅能豐富鎮康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內容,同時也能為縣電視臺的記者減負,一般的新聞報道通迅員就能完成,讓專職記者能有更多的時間集中精力策劃選題,多做一些深度采訪,多寫一些民生類的報道。
就目前鎮康新聞節目的內容來看,會議報道占了很大篇幅,其次就是領導調研恨不能天天都有,關注民生的報道很少,一期新聞看下來總覺得是干巴巴的,用群眾的話說是“沒看頭,天天就領導開會”。本人認為,縣電視臺下步應該改變一下新聞模式,應該把欄目定位在“記錄城鄉生活,反映社情民意”上,在選題上選取與大多數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多用鏡頭語言,這樣才能有真實感,吸引受眾眼球,擴大社會影響。準確定位后,就要搞好特色宣傳,拓展深度報道,使欄目既不背離黨的方針政策,又有地方特色和鮮明個性,這樣欄目才會充滿活力,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讓鎮康新聞變成一檔領導滿意、群眾喜歡的欄目。
做新聞宣傳報道,好選題需要策劃,好素材埋在基層。鎮康電視臺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專門的新聞采訪車,記者們即便有了好選題,局里不派出車輛服務采訪,要讓記者自己聯系車輛外出采訪的話,這會大大消減了記者跑新聞的積極性,久而久之記者就會形成臺里安排什么樣的采訪就完成什么樣的任務這種心理,也不花心思策劃選題,就形成了完成縣上會議報道、完成領導調研報道這樣一種會議新聞模式。俗話說:“人強不如家什妙”,本人認為鎮康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還應該加大對攝像設備和編輯、播出設備的配備。■
[1]譚開燕.你若盛開清風自來[J].云嶺聲屏2013.(4)[2]張家俊.淺析縣級電視新聞編輯的素質[J].云嶺聲屏2013.(5)
[3]劉賽龍.縣級廣電媒體宣傳工作情況調研報告[J].云嶺聲屏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