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瓊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輔導員,是學生在政治上的旗幟,品行上的典范,學業上的導師,情感上的朋友。而做到這幾點,遠非易事,需要不斷積累、總結。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學生,有其自身特點,走入學生心靈開展教育才會彰顯教育實效。本文所指的溫情教育并非討好學生、迎合學生,而是在人本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不同成長背景和個性特點,加以引導,建立學生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鍛煉學生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獨立學院的學生有著明顯的群體特征:(1)他們有自己的長處,多才多藝,喜歡新鮮事物,可塑性大;(2)自我表現、自主意識較強,有較強的社交能力、組織能力。但是,缺點也較明顯,比如,不夠自信,無明確的學習目的,無良好學習習慣,自律性和責任意識不強,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難容易退縮等。
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家境不錯,習慣于父母包辦一切,存在“給父母念大學”的思想,因而造成這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有些學生就業問題父母已經早有安排,無須考慮前途問題,直接導致他們松懈厭學。但也不乏上進者,高考失利挫傷了這部分學生的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對未來也感到茫然。他們內心脆弱,稍有不順就否定自己,做事底氣不足。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受到批評較多,感覺在同學之間受到歧視;在家里,也因學習不好受到父母的斥責,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思想麻痹,紀律渙散,自暴自棄。
(1)單親家庭的誘因
無論是因為父母離異或是一方離世,對孩子而言這份創傷都很難撫慰。隨之而來的是,所剩一方或將自己痛苦任意宣泄在孩子身上;或是管理方式粗暴;或是沉迷個人痛楚,對孩子不管不問;或是讓孩子籠罩在“后親”的陰影里;或是走向另一極端,將所有的感情傾注于孩子的學業,過分呵護,直接導致孩子產生抑郁、孤僻、易怒、多疑、自卑、膽小、嫉妒、情緒不穩等問題。
(2)特困學生的誘因
特困生群體是各高校關注的對象,而在獨立學院,該群體的自卑感更加強烈,因為周圍同學的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產生不平衡心理,而這種情緒如果不緩解,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3)寄宿生活的誘因
部分家長忙于工作,學生跟老人一同生活,從小嬌生慣養,缺乏合作意識,一有不順意,就會有很強的逆反表現。也有學生從小學起,被送進寄宿學校,無拘無束的生活讓他們自由成長,也使他們容易形成各種不良習慣,因為渴望母愛也會萌生嫉妒、逆反等情緒。
與家長溝通,了解真正的動因,然后懷著一種理解的心態來面對學生,找到打開學生心結的鑰匙,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思想覺悟的啟蒙人,“愛學生”是教師處理與學生關系的基本準則,教師應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融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健康的,相互尊重的。教師處理師生關系要把握一個尺度,相互尊重,親密有間,間而有度,把握住角色的轉換,不失敬,不失威。
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和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輔導員要管理好學生,僅靠行政權力還不夠。“親和力”是輔導員必備的基本素質。親和力是指“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親和力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工作中往往會有“不令而行”的效果。
“傾聽”是獲取聲音的一種姿態,是對他人尊重和重視的表現。輔導員要深入學生中間,傾聽大家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快樂煩惱,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教給他們人生經驗。對教師來說,傾聽不是一種施舍的姿態,而是一件應該做的工作,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必須具備的涵養。學生在“說”過之后,會感到輕松、愉悅,他們會重新找到方向,繼續前行。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心理暗示在學生教育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經常說學生“笨蛋”“能力太差”“跟別人比差距很大”等,學生對自己產生懷疑、失去信心,遇到困難就想到自己能力不行,根本做不到,最后真的就徹底放棄了。所以,教育中應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多貼正能量標簽。
[1]聶璐.淺談對技校生的溫情教育[J].科技信息,2008(02).
[2]孫昱.淺論輔導員工作[J].文教資料,2009(16).
[3]劉司先.芻議高校輔導員工作[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