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倩倩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所謂“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職業學校應該根據“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特色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的辦學理念,不斷嘗試新的教育培養模式。當前的職業教育與互聯網模式下的職業教育有一定的不足。
傳統的職業教育是學院式的,都是教師上課、學生聽課,可以說學生教師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老師每年有上課的指標,學生在學校就必須遵守學校的紀律,按時上課,這樣的教育模式效果究竟怎樣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因為如此,可以肯定的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但是,互聯網職業教育有其特殊性,職業教育的對象主要為成年人,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愿且接受能力強,無需太多外界監督和施力,比較適合“互聯網+”的模式。分析其原因,我們得知,作為成年人的學生有主動學習的動力,主要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需求,利用互聯網來學習,就是為了彌補在社會生活工作中的不足,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也正是職業教育學校學生無法直接意識到的問題。所以,要讓職業學校的學生能主動去學習,就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是專業設置缺乏整體的戰略規劃,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通常是按照專業的熱門程度來開設,并沒有做好前期的市場調查。這種情況往往導致學生選專業時是熱門,但畢業后就成了冷門,造成“畢業就失業”的現狀。
其次,職業院校缺乏特色。這種情況是中國學校的通病,都以為專業數量越多,學校的規模越大,這樣的學校才是發展的、進步的。正是如此,新專業的開設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并且專業的更新較為頻繁,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專業,缺乏學校專業建設的長期規劃,專業結構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并且未建立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專業的設置也不能緊密結合企業的實際用工需求,從而導致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進入了誤區。
最后,職業院校在專業的設置上出現相似甚至相同專業的現象十分普遍,沒有體現職業院校自身特色的優勢專業、品牌專業,不利于職業院校的長期穩定發展。
然而,互聯網是講究速度的戰場,在職業教育方面,已經有一些在線教育產品做了嘗試。比如,作為領先的國內在線教育產品——網易云課堂的發展受到較多的關注。2015 年初,網易云課堂推出全新項目“微專業”,這是網易云課堂以就業為導向而定制的職業體系化培養方案,試圖解決傳統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而網易云課堂的微專業突出強調實踐能力,通過開設一系列高關聯性MOOC 課程和項目實踐的方式,培養特定技能,使學習者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銜接起來。這樣的課程設置才是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所以,如果職業教育學校不跟隨社會發展來改變自己的話,終將會被社會淘汰。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就業,提升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性,每個“微專業”在學習之前都會確定相應的職業崗位,使其全部學習過程以就業為導向。首批開設的微專業“經濟通識”和“小微貸款實務”,就分別對應高級財務主管、理財經理、銀行客戶經理、經濟部門公務員和銀行小微金融業務員、小額貸款公司職員、企業管理咨詢公司職員等崗位,讓用戶在學習前就已經有了明確的就業方向,針對性極強。
互聯網時代,網絡的發展加速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網易云課堂的“微專業”,以在線教育的方式把幾年時間才能修完的專業學習壓縮到幾個月,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模式的優勢;它以就業為導向的特點,也在在線教育和就業市場之間架起了橋梁,為互聯網與職業教育更好地結合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于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與就業市場的需求不符,實用技能較強的人才特別搶手,因此職業教育在教育市場中一直頗為火爆。不僅如此,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漸增大。數據顯示,2012 年我國公共財政投入職業教育達2053 億元,相比2006 年增加4.45 倍,人均增長28.3%。2014 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 年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我國經濟改革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職責,預計到2020 年,職業教育潛在市場規模將達萬億,這不僅給職業教育,也給在線教育帶來了爆發式的突破口。
面對如此優越的社會環境,職業教育學校應該充分地利用起來。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錮,只要是社會需求的就是我們應該培養的。只有樹立這樣的教學理念,才不至于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無用武之地。
馬云,曾嗚,高江水,等.讀懂互聯網+[M].中信出版社,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