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蘭
(河北涿州中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每個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有時候上課特別順當,而有時候覺得非常別扭。其實,這就是課前缺乏設計的表現。這樣,往往造成教學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死氣沉沉,效果非常不好。因此,加強課堂設計,怎么開頭,怎樣收尾,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用什么習題去鞏固加深……都需要精心設計,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如何來優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結構呢?下面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
“點”是構成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課各課都是一個由“點、線、面”構架而成的邏輯體系。教學中,既要做到化整為零,即把整個內容分解為若干易于分析和把握的“點”,從而進一步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環節,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和認知實際,有的放矢,各個擊破,初步實現教學目標;又要善于化零為整,弄清點與點之間內在聯系的脈絡——“線”,把整個教學內容主次分明、縱橫交錯的線索有機串起來,進而在不斷深化的層次上和不斷擴展的廣度上形成立體化的教學效果,全面落實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相統一的教學目標。
理清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從識記、再現、理解、運用等幾個不同層次上,明確知識傳授的具體要求,把教材中包含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凸顯出來,對學生進行基本常識教育,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堂課猶如一盤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平均使用力量,總覺得哪里都需要老師講,哪里不講自己就不放心,結果面面俱到,效果極差。這就要求在講課時,必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究實效。處理重點時,至少注意兩個問題:(1)充分性。充分是指對重點教學內容做必要適度展開,而不是對教材做簡單的同義反復。展開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和開闊學生觀察問題的視野。充分性也不是過分鋪陳,它并不排斥精煉概括簡潔的語言,巧妙的點撥。(2)深刻性。作為教師,對重點問題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并能深入淺出,這才能增強教學內容理論的魅力和說服力。既不能平平淡淡,流于淺薄和庸俗化,也不能故作高深,令人生畏。
突破難點,也要注意兩個問題:(1)針對性。要知難而進,不能回避,理清難點問題的思路,化難為易。(2)漸進性。有的難點問題比較復雜,就要采取層層剝筍的辦法,不斷深化,最終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有些問題需要等學生理論水平提高,才能做進一步分析,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會適得其反。
歌德說過:“想要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教師的提問,也必須新穎而恰到好處,問題提的太難,則如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問題太容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聰明的問題”猶如懸掛在適當高度的桃子,既不能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又能夠得著。巧妙的發問將知識性、啟發性、現實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并能依據學生的不同素質,有的放矢。例如,在講授高中《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班有事,大家都可以發言,拿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最后作出決定。那全國這么多人,怎么去共同決定一件事情呢?此時,學生會覺得無法決定!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個問題的設計,既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必要性,有能夠使學生產生一種探究的欲望,那就是這個制度如何讓這么多中國人去當家做主呢?。這樣提問,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給問題的解決做了鋪墊。
一節課,既要復習舊知識,又要學習新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和覺悟,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老師進一步轉變觀念,留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時間,精講多練,當堂消化,注重實效。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難在創造,妙在優化。一個優秀的政治課教師,只有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等具體情況,勇于實踐,大膽探索,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結構,達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