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蓮
(重慶市長壽實驗中學)
反思自己教學中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否融合了新課程理念。
“培養現代公民的必備的地理素養”,以此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是新課標的最基本的理念。教師應該讓學生形成一種能力,一種終身受用的能力。
傳統的地理教學主要側重于教師對地理知識的傳授,經常會出現老師和學生這樣交流問題:這個內容你記住了嗎?你掌握了嗎?這個地理原理你明白了嗎?這個問題你聽懂了嗎?甚至有的老師讓學生大量地背教材內容、記原理,以及歸納做題的方法。而這些問題是重在落實知識點的把握上,重在知識本身,同時也體現了教師是以講為主,而沒能體現讓學生形成地理素養和能力的過程。
傳統教學中的學生基本上是被動地接受,依賴性強。很多學生都是張口等“食”來,而有的學生“食”來也不張嘴。盡管新課程已經實施這么久,這樣的課堂還存在,并且比較多。很多老師在賽課、優質課和公開課時才會注重新課程理念的體現,才會使用符合新課標的教學過程,而平時因為課時不夠往往是教師包辦的多,學生思考的少,舍不得放養式的教學。
要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要把素質教育放在首位,而不能一味地去研究如何應試。所以教師的理念首先要站得高,而不能只定位在應試上,要在兼顧應試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即各種能力的形成。我們應該努力創設和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符合新課程資源、切合學生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比較輕松中學習,并能運用地理思維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只要做一個有心的生活中的人,就會發現身邊地理知識豐富多彩,而身邊的地理取材方便、易懂,可操作性強,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即學到有用的地理。教師可根據需要將其開發為地理課程資源,有了這些資源后,老師還要舍得放手,把獲取的資源和學生一起分享。然后教師就要充當導演,興趣的激活者,引領問題的設計者,帶領學生運用這些資源,首先進行自主學習,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進而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再給予評價和更正。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突出以學生“學”為主體,教師引領為主的教學理念。從而達到改變以前的“教教材”為根據需求“用教材教”的目的。同時我們要改變教學方式,精心地設計,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地理的愿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