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蓉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龍袍初級中學)
“叮鈴鈴……”走進教室,定神一聽,陳老師這節課上的是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首先教師導入。
師:“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是怎么做的?”
(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
師:聽到大家分享的故事,我看到了你們的堅持,遇到困難不退縮的精神。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去學習一篇克服困難的文章,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來了解一下作者莫頓·亨特。”
PPT 顯示:
作者檔案
莫頓·亨特(1927—1983),美國作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莫頓·亨特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
至此,應該說這堂常態課,可以順利推進到下一個環節——檢查生字詞,可就在這時一只小手“不合時宜”地舉了起來,老師不得不停下腳步,詢問他“有事嗎?”
“老師,您這里介紹莫頓·亨特只活到56 歲,可是課文中的‘我’當時八歲,第一段說時隔57 年,那至少他要活到65 歲,歲數不對呀!”
“嗡!”的一下,教室里沸騰了。“對呀,對呀!”此起彼伏。
學生在為自己擁有“火眼金睛”而驕傲的同時,眼神中也透露出渴望,他們希望老師能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一個“標準”的答案。
說實話這時我也在想,陳老師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
在我們的焦急等待中,著實有些“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意思,陳老師說話了,她說:“呃,它這里寫錯了,我們不管了,影響不大。”
學生安靜下來了,跟著老師進入生字詞環節。可是這回卻輪到我腦袋直“嗡”了……
……
“叮鈴鈴……”這堂課終于在老師的預設中“圓滿”落幕了!
而我的心卻久久未能平靜下來,那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就像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入了我的心湖,雖未能掀起萬丈狂瀾,卻漾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漣漪,蕩漾著,蕩漾著……
教師上課的必要環節就是備課,雖然現在網絡發達,我們可以下載一些課件,通過加工修改,變成適合自己的東西,但是這個過程還是有自己的心血和思考的,若是不根據學情、教情,隨便下載一個課件,然后簡單機械地點擊鼠標,出示問題,那么我們的備課就太簡單了,而此時我們的課堂就會出現斷片兒、卡帶的現象,所謂“險象迭生”。
說實話,筆者也不知道莫頓·亨特究竟活到多少歲。因為再次修訂的人教版教材中已經沒有這個信息了,說明這個問題真如陳老師所說影響不大,那么這里只要跟學生說“一般情況下,小說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有些事情也許是作者經歷的,然后這個‘我’是以作者自己為原型加以塑造出來的形象。”老師為這個“影響不大”的問題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也給學生講授了一些小說的基本常識。
當然筆者還是去查閱了相關的資料,莫頓·亨特(1927—1998)。
自然這堂課,我們并不執著于作者到底活了多久。而是這個小小的問題,漾起的層層漣漪,還有那深藏漣漪下的陣陣波瀾: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學生之前,教師必須先研讀文本,吃透文本,否則又怎能授業解惑?不能盲目相信網上的教案和課件,備課不光是備教材,還要根據學生的學情找尋最適合的方法,一些全國優秀賽課教案未必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生。根據學情,確定目標,然后再找一些資料加以補充完善。
即使是作者歲數這樣細枝末節的地方,我們不確定的情況下也要去翻查資料求證,“細節決定成敗”,雖沒有成敗之說,但它直接影響到教師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老師的話可信嗎?”當然我們老師要有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而備課時注意到細節,那么就可以減少犯錯的幾率。
課堂的生成性問題,一直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密切關注的問題,我們總在告訴自己,“不要怕生成,要允許課堂有質疑的聲音。”可是真的遇到時,我們做到善待問題了嗎?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大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質疑。給孩子一個廣闊的空間,我們會看到一個別樣的他們,因為疑惑有了生成性問題,那便給了老師與學生一次思維碰撞的機會,未必總是火光四射,但至少印象深刻。
“小疑小進,大疑大進”,不光學生在進步,教師在學生的質疑聲中也在進步。課堂生成性問題的處理,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更是寶貴的教育財富。我們不怕摔跤,教育的路上我們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疑難雜癥”,但是時間和實踐總會教給我們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智慧源于課堂,源于學生。
誰說弟子一定不如師,弟子也有賢于師之時,謝謝這些天真的孩子,謝謝他們“不太和諧”的話語,激起我們心中反思的浪花,讓我們一直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