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風山
( 吉林省通榆縣第二中學)
在花樣繁多的課堂教學形式和空前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考試成績卻在明顯下降。為此,在離不開中高考指揮棒的情況下,要搞新課改,也不能放棄強化基礎知識訓練的常規教學模式。不然,將無法保持和提高學生的中高考成績。 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 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更新了傳統的教學理念, 認識到學生學習語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認識、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學習的過程,即師生對話的過程的道理。 學生獲得的知識是自主獨立完成的,不是教師告訴的。 如,在教學《 風箏》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疑難語句,然后大家討論。 學生找出:( 1)為什么“ 驚異和悲哀”?( 2)“ 精神的虐殺”指的是什么?( 3)“ 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4)為什么把看到外國的書說成是“ 不幸”?( 5)為什么說“ 游戲是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這些內容,我抄在黑板上,讓大家積極發言,其間及時點撥,及時肯定。 學生通過積極思維,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 再比如,我在教張之路的《 羚羊木雕》時,采取了辯論的形式。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之后講明辯論的基本要求,確定正方的辯題是“ 木雕有價情無價”,反方的辯題是“ 擅作主張應受罰”。 讓三班的一個學生和四班的一個學生分別擔任兩班的主辯,各自挑選助辯若干,辯論的場面非常激烈,正反方各不相讓,最后評出優勝者。 通過這種形式,學生消化理解了課文,在理想、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也獲得了新的認識。 上述做法為學生所喜聞樂見,他們逐漸對語文課產生了興趣,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我以為講是必不可少的,雖然課改精神要求少講、精講,甚至不講,由學生獨立認知,沉淀知識,教師只作為導演者,學生作為表演者。 但不講是不行的,至于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算是恰到好處,還在討論之中。其關鍵還在于如何設計。比如,在教學《 紫藤蘿瀑布》時,傳統的多是在第一課時介紹作者之后,便交代時代背景。 根據文章的思想內容,我將交代時代背景的時間安排在第二課時。 討論到“ 生死謎,手足情”一節時順勢交代馮友蘭一家在“ 文革”中遭到迫害,而她的弟弟將不久于人世,因而她“ 悲痛和焦慮”。 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教學《 皇帝的新裝》時,將錄音放在第二節,前一節由學生默讀,讓學生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而第二節放錄音,是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深印象。按照文中各角色的韻調,讓學生去模仿,為后邊表演課本劇奠定基礎。 我覺得這樣安排是比較合理的。
講是感性認知的基礎,練是鞏固知識的手段。 沒有練便不能啟發思維,夯實基礎。 因此,練習冊、課后作業、大考卷就提到重要的日程上來。 按照備課組的要求,將輔導練習、大考卷與語文課同步進行,與單元教學同步進行。 這樣在期末教學中不至于擁擠,無形之中滿足了作業量的要求,也避免了“ 題海戰術”之嫌。
練跟不上講,或者說練不能很好地配合講,就不能取得較好效果的話,那么批閱反饋及時糾錯,講解帶有共性的問題,就成為學生正確認知、沉淀知識的有效環節。 施教者批閱不只要認真,而且必須及時,只有及時批閱和反饋,才能收到練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