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維濤
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索能力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包含了許多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循循善誘,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堅持探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數學探索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數學探索能力的幾點嘗試。
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對數學有了興趣,學習就能事半功倍。
1.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實踐脫節的,而新教材有了很大改進,重視了數學的應用教學。當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周圍,我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數學時,當然就會嘗試著去了解數學、學習數學了。
2.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要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予以表揚,用愛心讓學生樹立信心,從而使其產生學習興趣。
3.引入數學實驗操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直觀。歐拉曾說:“數學這門科學需要觀察,也需要實驗”。如勾股定理的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探索、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探索等教學活動,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探索、發現獲得知識的全過程,使其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就能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
1.教會學生“讀”,讓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學會其中的圖、式、文、表,弄清術語,理解關鍵詞語。特別是在做習題時,要求學生自覺讀題,重讀關鍵詞語,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還能讓其養成在做題前要讀題的良好習慣,并能逐步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2.鼓勵學生“議”,在教學中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沒有把握的結論、疑問,就積極引導學生議。對于學生在議中出現的差錯、不足,老師要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得到正確的結論。
3.引導學生勤“思”,要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的思考。經常組織一些數學討論活動,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勤思、善思的習慣,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其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
數學是思維的工具,質疑是思維的鑰匙,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質疑,就得給學生創設探索和創造的機會,促使學生樂于質疑、敢于質疑、勇于質疑。教學中可讓學生在自學時把沒有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先在組內交流,對組內不能解決的可進行組間探討,教師也可視情況引導全班學生共同解決,學生對問題可各抒己見,提出解決的辦法。有了前面的自學,加上組內、班內的交流,學生質疑的信心就十足了。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識間的聯系,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數學思維規律,提出恰當的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去啟迪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操作、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想方法,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廣開思路,重視發散思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探索,讓其創造性地學習。
教無定法,在培養學生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探索,以找出更好的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