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洲
(江蘇省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所謂的問題意識,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時會產生疑問、探求的心理。數學學習更需要這種問題意識。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說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就會因為沒有辦法理解書中的含義而無法有效地利用書本中的知識。但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實實在在地學習終究也會一無所獲。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學生要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
當今的數學教學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臺下死記硬背,回去之后通過海量的習題來復習知識點,遇到不會的問題就看答案。這種教育方法不但會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而且收獲的效果還非常有限。當老師在講課時,學生有問題要提問,老師怕影響自己的講課思路,就會要求學生下課之后再來找自己解答疑問,殊不知,因為無法立刻獲得解答導致學生后面的思路跟不上,也就無法理解接下來老師講的知識點,等到課后,之前的疑問也都忘記了,久而久之就再也沒有學生會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慢慢地也就沒有了。無形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被老師扼殺了。
高師生數學問題意識淡薄不光有老師的原因,還有學生自身的原因。現在的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不像之前那么強烈,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早已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即使有聽不懂的也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怕影響老師,也害怕自己的問題太幼稚,被同學們嘲笑。這就使得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提問人數變得更少。長此以往,問題與疑惑積累得將會越來越多,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甚至害怕的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
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想辦法創建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善于引導學生提問,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發掘出學生的優點。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問學生:對于這個問題你們有什么看法呢?對于這個問題你們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呢?這樣學生就會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使問題當堂解決。即便學生問的問題有些幼稚,老師也不要輕視,因為有問題才說明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了想要學習的興趣,真正想要了解、掌握這個知識。這時建立一個問題討論小組就非常適合,在小組內學生互相說出自己的問題,會的同學可以為不會的同學解答,遇到都不會的問題,大家可以集中起來去詢問老師,讓老師為學生解答疑惑,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解題方向。若這時老師能夠加以引導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更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想要讓學生真正形成問題意識,需要老師不懈引導,讓學生知道怎么提出問題,如何在學習中找出問題。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提問,對于提問的學生老師要給予一定的表揚,老師在學生有問題意識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老師也要表現出足夠的耐心,這樣學生才會更加有信心,更加積極踴躍地在課堂上提問。比如,一道求極值的問題,老師可以先通過一道例題給學生講解,然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什么極值是那個?極值是用什么方法求的?這個方法是怎么來的?還有什么問題可以用這個方法解決?等等,慢慢的學生就會被這些問題所吸引,投入到對數學問題的探索中去。
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在培養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有耐心,要逐漸培養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讓學生有充足的信心,敢于在課堂上提問,慢慢地將問題意識轉化成學習的動力。面對學生的提問,老師要給予一定的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提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即便學生提的問題有些幼稚甚至錯誤,老師也要用合理的方法讓其回到正確的思想軌道上,鼓勵學生去探尋新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將學習變為一種樂趣。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其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問問題開闊思路,增長見識,與學習相輔相成,走向更高的學習境界。
聶必凱,汪秉彝.關于數學問題提出的若干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