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媛
(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分院)
《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現狀與政策措施》明確指出,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由硬件建設轉向軟件建設已成為教育鮮明的時代特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事關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高師分院是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時期產生的特殊群體,師資隊伍的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養,深入研究與探討師資隊伍建設的策略是高師分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師要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漢代學者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影響。高師分院加強師德建設要從根本上抓起,而這個根本就是教師的思想。培根在《習慣論》中寫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思想決定行為,是行為的先導和動力。要想轉變思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是學習,而師德建設方面的學習最常見的就是理論的學習和榜樣的學習。理論學習主要發揮黨委或黨支部的抓思想、控源頭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委負責制定師德建設的總體規劃,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每學期初制訂具體的學習計劃,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師德方面的學習,或集中或分散,過程中要加大檢查和督導的力度,確保學習的效果。通過學習強化教師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理念,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引導教師按照教師職業道德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清醒的頭腦,規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在教師隊伍中樹立師德建設方面的典型形象,傳遞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對教師進行工作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確保師德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雖說司馬遷在這里只強調了“利”,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每個人在關注組織共創價值的同時,也應關注自身價值,教師也是人,更是一個平常人,也同樣關注自身、關注利益,這是無可厚非的。從學校管理的角度而言,激勵就是激發教師工作的熱情,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個人的潛能。就學校而言,激勵的重點不是在教師個體,而是在教師群體,也就是說,在調動教師個體積極性的同時,應考慮到調動大多數教師的積極性,不能將獎勵始終鎖定在幾個人或很少人的身上,這樣就失去了激勵的真正意義。在高師分院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建立激勵機制就必須從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地進行考慮,所制訂的各項獎勵條例,必須符合大多數教師的根本利益,并為廣大教師所擁護和接受。例如,在日常工作方面要體現多勞多得,在授課方面鼓勵教師多上課,上課多的教師績效考核予以加分,在參加活動和承擔額外工作方面應根據工作量大小實行加分政策,在學歷提高方面應采取畢業簽約后,適當報銷學費的政策,在專業發展方面設立“骨干教師”“教學新秀”“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多種獎項,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業務過硬的教師隊伍。
教師的專業水平是教師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專業水平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就成為高師分院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但比較常見的有:理論學習與理論研究、教學評比與技能大賽、專業培訓與專家講學、高校進修與脫崗學習等。理論學習與理論研究就是指學校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專業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學習和研究的形式或集中或分散,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既包括專業發展的通識知識,又包括所學專業的專業知識。教學評比與技能大賽就是指由教學管理部門結合專業發展的需要,經常性地在教師中開展專業方面的教學大比拼和技能大練兵,使教師在評比和大賽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進而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專業培訓與專家講學是指通過聘請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在培訓中更新觀念、開闊視野、提升專業水平。高校進修與脫崗學習就是指學校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教師到高校進行短期培訓和脫產學習,使專業教師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帶著專業發展的訴求和遇到的問題再一次回爐深造,在進一步夯實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使自身的專業水平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
王豫生.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