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蓉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外合作辦學的興起有其時代的必然性。從國際方面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特征,國際間的合作辦學日趨頻繁;同時,WTO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規則與框架之一,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從國內方面來看,中外合作辦學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已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與國際接軌后,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形式,在實踐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與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跨國高等教育存在密切的聯系,對三者關系進行解析,有助于明確中外合作辦學的定位,把握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質。
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經濟全球化而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一種開放的教育模式,促進了各國教育資源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辦學是跨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跨國高等教育立足于各國之間跨越國界的教育資源的輸入和輸出;中外合作辦學則立足于中國的視角,以平等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教育資源的交流,而不是單純地將其視之為“教育進口”。中外合作辦學是跨國高等教育在中國情境下的特殊高等教育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的產物,有其特定的內涵與外延,并且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界定。本文中將中外合作辦學定位為: 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即中外合作辦學者,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招收中國公民為主要對象而從事的教育及其實踐活動。
(1)中外合作辦學的法律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盡管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和法規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政策法規的制定滯后于中外合作辦學實踐,在政策執行、監管等方面存在失真現象。其中,中外合作辦學的“營利性”與我國所倡導的教育“公益性”存在一定的沖突,如何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的“合理回報”,對于“合理回報”和“完全公益性”的兩種性質的項目如何分類監管、稅收與執行什么標準,尚未科學可行的法規或管理辦法。
(2)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體制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監管體系主要是通過國家各級行政機關的監管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力量來共同完成的,但是目前體系構建尚未完善,還存在很多監管失衡現象,比如審批程序、資質審查認證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
(1)境外合作院校問題。中外合作辦學境外合作方存在辦學質量層次不高的問題。只有為數不多的優質高校,大多為其所在國規模較小、水平一般的院校,為擴充生源而進行海外擴招。其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目前國內難以評估,缺少保障。
(2)辦學理念問題。中外合作辦學缺乏合理的辦學理念指導,在辦學定位、學科建設、培養方案等方面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和交流。除此之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局限于學歷和學位證書的合作,辦學層次難以提升。
(3)外籍教師問題。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聘請到的外籍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不利于我國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來華教師通常是短期工作性質,頻繁的教師更換使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
(1)完善政策法規。中外合作辦學實踐是動態變化過程,政策法規的制定要從中外合作辦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多元化、綜合性協調發展,滿足國家、社會和受教育者對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2)完善監管體制。充分利用我國在境外的大使館和留學人員,拓寬外方資質了解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評鑒外方院校的辦學實力和水平。同時,還應體現“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原則,要結合我國實際需要綜合評價外方資質。
(1)境外合作院校的選擇。中外合作辦學對象選擇上,以能否切實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動中外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為基準條件。優先選擇那些信譽、辦學定位較高的外方教育機構,同時也要通過多方面渠道去了解外方合作者,對其辦學做出評估。
(2)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在中外合作辦學理念應把學生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立足于雙方院校的實際情況,確立恰當的辦學目標,明確其辦學層次,充分利用教師、教學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培養優秀人才。同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也要嚴把審批關,加強對中外合作雙方的監管。
(3)加強對外籍教師的資格審核,應盡快建立外籍教師的資質認證系統和從業資格證書制度,對外籍教師的教學資格和水平進行審查,要求所有外籍教師必須經過認證取得在華從業資格證書之后方可到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從事教學工作。
[1]徐潔.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03(10):60-62.
[2]張國強.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歷史與反思[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01):36-38.
[3]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03.
[4]田正平.國際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