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權
(中北大學)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我們要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那么作為一個新時代公民,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法治公民呢?這理當需要公民具備法治思想。同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法治公民,也要具備法治思想。但就目前調查來看,大學生法律常識、法制思想、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其體現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大學校園中的違法犯罪案例頻發,而且犯罪形式多樣化,并呈上升趨勢。
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從主觀上對社會法的現象的把握,是指人們在對法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是法治社會的心理基礎,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是法律意識的最高體現和核心思想。伴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加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培養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認識法律的權威性和法律的真理性,從而更好地避免自己做出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有效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從而維護高校校園的安全,為高校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使其成為知法、守法的大學生。
目前,高校在關于大學生法律信仰的課程設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在法律課程的學習時間上所存在的問題。高校對大學生法律信仰培養的課程設置,主要體現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一門課程中,而當代大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時間只有一個學期,在一學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中,法律基礎所占課時大約是十個。在整個思想、政治、德育的課程中,法律課程處于附屬地位,課時相當的少,教學中要將現行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更遑論法制意識的培養、法律信仰的構建。(2)在課程內容上,很多關于法律信仰課程的內容編排不合理,表現在:重理論,輕實踐,枯燥乏味,晦澀難懂,脫離實際,表達空洞,濫用概念和邏輯混亂,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效結合,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實效性差等方面。在課程的授課上,師資力量薄弱,教育隊伍專業水平良莠不齊,而且通常非法學專業教師完成“法律基礎”部分教學主要是以教材知識性教學為主,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為目標。而且很多教師在授課方式上,授課手段單一,滲透性差,很多學生也不能心領神會課程內容。同時,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僅僅是指課堂教學中考試分數,方式單一,考核的內容也都是以記憶性知識為主,不符合法治教育的需要。
我們現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沿襲了幾千年來以來的傳統教育方式。而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人治大于法治的法律文化,當代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形成了人治大于法治的法律文化,促使很多人對對法律的崇尚和信仰遠遠低于對權力的崇尚。這樣的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產生。他們藐視法律,崇拜權利,遇見問題或者自身利益受侵犯的時候,不是尋求法律的保護,而是一味地逃避責任,他們認為沒有權利解決不了的事情,對于權利盲目崇拜。這種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信仰的產生。傳統觀念在特定的時期內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如今儒家的“倫理精神”,推崇個人內在德行修養的思想對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存在著的很大的阻礙作用。
在現有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增設相對應的關于法律基礎知識選修課程,比如政法學、行政法學等。
教師是教育的先驅,是教育的靈魂,教師只有擁有一個科學世界觀和較系統的法制知識儲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和實踐能力,才能夠有效地教育好學生,從而爭強法制教育效果。同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了解大學生的成長規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的信任和認同老師上課所述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現在的高校針對課程的考試主要是以根據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累計產生。考核形式單一,考查得不全面。應該在最后的考核成績的評定中,加入社會實踐這一項,考試成績最終由日常考評、社會實踐、期終考查累計產生。其中平時成績占20%;社會實踐成績占50%;期末成績占30%。側重于對學生對法律知識應用的考查。
比如,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和學法用法演講比賽,這樣既能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又能增加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勞教所,到法院旁聽,也可以自己建立模擬法庭。這些活動,既可以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也能讓學生多接觸法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