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福建省松溪一中)
“現在高中生對美術鑒賞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內容主要是理論知識的教學,理論枯燥單調,與大多數學生對美術課的期望相去甚遠。在多媒體教學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單憑教師以本為本地宣講,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很難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那么,如何讓學生樂于接受高中美術鑒賞課呢?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在美術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從中獲得鮮活的、新鮮的體驗,才能激發其學習興趣,獲得教學的成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資源,把學生拉進課堂,真正走進藝術的鑒賞天地。
現代高中生極具個性和創造性,只要有機會他們都很愿意且有興致走上這個舞臺,所以我積極地嘗試把課堂交給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揮灑青春熱情的平臺。首先,讓學生轉換身份和角色,由“學”變成“教”。在這里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其他資源,將課程內容制作成幻燈片并獨立設計教案,讓學生真切體驗”教”的角色。這個準備的過程,讓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其次,讓課堂成為實踐的舞臺。經過課前充分的準備,學生都滿懷熱情地期待自己的教學表演。“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把課堂交給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知識與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如,在上“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或熟悉的工藝作品,并到生活中尋找相關的藝術品,上網查找資料,搜尋有關信息,做了充分準備后,讓他們在課堂上分組展示。最后,我引進了競爭機制。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我把學生分成13 個學習小組,確定組長,要求學生分工合作,按準備過程和上課表現進行評比,在你爭我奪中完成課堂教學。此外,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者的作用,在課前對教學小組進行輔導,鼓勵學生發揚創新精神,從多角度理解作品,設計出更加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同時也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內容,存放在班級的電腦上,以達到資源共享,以補足學生準備中出現的不足之處。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易于形成一種具有感染力、催人向上的教育環境,使學習輕松、愉快、有意義,難怪有學生這樣問“能不能多上幾節這樣的課”?
這一階段高中生智力發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正從“經驗型”向“理論型”急劇轉化,已經能夠用理論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現在的網絡資源當地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我想可以借助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在美術鑒賞過程中自主地對所學知識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探索。高中《美術鑒賞》的每一課都設有一項“學習活動”的內容,教師可以把相關活動的內容轉換成學生喜歡的課題,放手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研究性學習。選題時,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喜歡的和生活中熟悉的內容,比如“中國古代繪畫”這一節的學習活動,從“山水畫”中感受到自然風光的美,我引入“現代旅游資源”,從山水畫中看宗教文化,甚至還可延伸至古代山水詩、古典音樂等等,讓學生走進一個豐富博大的藝術境界中。又如,我在上“中國民間美術”時,引導學生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選擇課題:如版畫藝術的生命力何在;松溪版畫與湛廬文化的關系;從版畫的制作過程看版畫的表現語言等等。在這里,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實地考察,大大拓展了他們的認知領域,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審美品位。
把教材用活,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時,不受教材的約束,學會靈活地運用教材,適當增補調整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能吸引學生的積極因素,教學時再運用恰當的教學技巧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搖曳生姿。
根據課題內容設計一些緊密有遞進特點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對本課內容進行分析,提高課堂效率。例如,《走進抽象藝術》這一課中的標題是“美術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嗎”,對這一問題的提出,許多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我亂畫就是抽象畫,有的說只有藝術家才能畫出抽象畫,等等。我抓住學生認識的模糊性,提出“兒童涂鴉=抽象畫?”學生議論紛紛,最后一致認為前者是無意識而后者是有意識的。我又提出“抽象畫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學生帶著好奇的眼光等待解答,這時我以蒙德里安的《紅樹》《灰樹》《開花的蘋果樹》向學生介紹抽象作品形成的過程,使之認識到抽象畫以純粹的線、色、塊作為造型語言,使繪畫擺脫自然束縛,直接表現作者自己的藝術境界和追求,并教給他們解讀抽象繪畫的方法。接著我提出“它能否表達出藝術家對事物的看法”“你能找出抽象藝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嗎”等一系列的疑問。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通過師生“深度會談”,整個課堂充滿激揚的活力,在交流中,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的表述能力以及更為豐富的審美情感都充分地表現出來。
教材的每一課都編有引言部分,這些引言或能產生懸疑,或可進行鋪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情境引導的作用?!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引言,以學生的感受和疑惑的問題為切入點,就能迅速創設相應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問題的欲望,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利用引言呢?教師可以在理解每課引言內容的基礎上,把它設計成講故事、音樂導入、影片導入等方式來吸引學生對本課的關注。如,在《探尋建筑藝術的特點》一課中,我利用引言做了這樣的設計:伴隨著優美的背景音樂,我提出問題“獨特的建筑可以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個國家的象征,甚至能成為一個民族的代表……建筑真的有這么神奇嗎?”一組經過挑選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圖片同時在投影屏幕上出現,近距離地感受各種不同的建筑風情,讓學生激動興奮,情感目標立刻得到集中表現和推進,激發了他們深入了解的愿望。
在分析作品時,可以重點抓住幾幅作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欣賞,使之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掌握鑒賞畫作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
(1)采用比較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和側重點去觀察、分析和討論。如,在講到古希臘雕塑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時,阿芙洛蒂特被稱為愛與美的女神,學生對這件作品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深入了解的愿望,于是我選擇了四幅題材相同的關于阿芙洛蒂特的作品,從女神不同的姿態動作,作者不同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技巧等方面加以比較,加深了學生對美的認識和理解。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歲月如何流逝,人們從未停止過對美的追尋,也會有各個時代獨特的表現形式,只要通過比較,就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感受和體會美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2)以點帶面。對具體作品做典型分析,把握作品在某個方面打動人心的地方,從而讓學生舉一反三。欣賞時可對一些作品局部放大,使學生能真切地感受作品視覺的吸引力。如,在講解秦漢的雕塑作品時,為了體現秦代作品個性、形象、鮮明、生動的特點,就可以用不同人物形象的五官特征、發型的細節變化等,加強作品的感染力度。通過視覺沖擊振奮學生精神之后,再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知識與積累,舉例說說其他相似的審美體驗,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又能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提高鑒賞能力。
“教無定法”,只要我們的鑒賞教學與新課標的理念相一致,積極發揮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熱情,就能喚起學生的美術情感,達到藝術審美與人格培養相統一,藝術素養與創新意識同時得到提高。
尹少淳.美術教育中的美術鑒賞[J].中國美術教育,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