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成福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級中學)
重組家庭學生因家庭變故在心靈上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加之環境的改變,過早地失去了父(母)愛和家庭的正常教育,造成了性格的扭曲甚至病態,逐漸成為學校和班級中的“問題學生”。如果班主任忽視對這群孩子的教育,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危害。
當父(母)親投入第二次感情時,對孩子的投入就會相對減少,這時孩子往往會出現一種強烈的心理變化,特別是當身邊唯一相依為命的單親重新走上婚姻的紅地毯時,他(她)也身不由己地被帶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在這個新家庭中,會被迫叫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為爸爸(媽媽)。
隨著自己的長大,認定子女應該同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才正常。于是,重組家庭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認定為正常之外的一員,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會因自己完整家庭和正常親情的喪失而感到自卑。為此,他們表現為不能很好地與人相處,怕做游戲,甚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父母離異再婚,也怕在與他人交往中談及家庭。
重組家庭父母會有新的孩子,這樣原來的孩子通常被夾在大人和現在孩子中間,處在一種誰也不愿意管、也不好管的尷尬狀態,致使父母無形中放棄了家長的教育責任,有的父母或視孩子為累贅,或對孩子失去教育的耐心,放任自流,或嫌棄孩子,或把對前夫(妻)的怨恨遷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非打即罵,造成孩子倔強、執拗、沖動的不良性格。
班主任應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在校情況,多報“喜”,少報“憂”,樹立他們在家長心目中優秀的形象,以提高繼父(母)對他們的肯定;同時,通過家訪,與父母交流,端正父(母)或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班主任必須抓住他們思想轉變的關節點,及時進行勸慰、開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識正確的婚姻觀,理解父母的選擇。
隨著重組家庭的增多,為了不讓重組家庭的子女成為“問題學生”并帶著“問題”走上社會,最終成為“問題青年”,班主任對重組家庭子女如何進行正確的教育,除了加強自身的知識修養,提高業務水平之外,還必須深入細致地研究學生的家境及其思想動態,把教育落到實處,才能真正解決重組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