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超 (淮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淮南 232007)
人們懷念過去那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與自然共生的關系,向往回歸自然,遠離城市的喧囂;但社會發展到現在,人們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城市化也必然帶來新的城市問題與環境問題,激化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城市問題和環境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
目前,由于生態思想和生態意識的逐步普及,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日益深刻的理解,城市發展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生態化取向愈益明顯,生態城市作為一股全球化的發展浪潮,在國際社會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和影響。
生態城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MAB,1984)”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該報告指出:“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人類活動的最佳環境,誘發人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高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簡而言之,生態城市是一類生態健康的城市。生態城市的本質是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的共贏。
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其內部的物質變換、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構成環環相扣、協同共生的網絡,具有實現物質循環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饋調節、經濟效益最好、社會高度和諧、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機能。具體來說,生態城市大體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12大特征。
1.2.1 能充分利用可持續供給的清潔能源
能量是包括生命運動在內的一切運動的源泉,文明發展水平越高,所耗的能量越大。礦物能源面臨枯竭且污染嚴重,核裂變能的利用存在著污染風險,核聚變能仍可望而不可及,太陽能、風能、水能、氫能、地熱是可持續利用的清潔能源,生物能用之有度也是可持續的。能量不可能回收利用,最終都會轉化成廢熱,但可以根據它的轉化形式而逐層利用。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于它的能量運轉系統具有3大特征:一是能量來源是可持續供給的;二是能源本身是清潔的,在生產和利用中不對環境產生污染;三是能逐層充分利用,能把廢熱污染減到最低,這一要求既是充分利用能源的要求,又是生命過程和氣候現象受溫度調節,因而要避免熱污染災害的要求。
1.2.2 能充分利用可持續供給的清潔材料
物質材料是支撐文明大廈的骨架和磚瓦,文明越發達,對材料的要求越高。由于金屬礦物大多面臨枯竭,人工合成材料又大多含有毒素,因而物質材料的生產和利用都要有根本性的變革。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于它的物質運轉系統也具有3大特征:一是材料本身是高性能和清潔安全的,不含有害毒素;二是有完善的材料循環再生利用系統,最終的廢棄物可降解或對環境無污染;三是材料的替代研發和應用能實現材料的可持續供給。
1.2.3 城市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形成全面的協調共生網絡
這個共生網絡系統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網絡運轉的趨向是系統功能的不斷完善,而不是某個組成部分一枝獨秀式地增長;二是網絡所提供的產品有不斷增進人類身心健康和生態平衡的功效,而不是數量的盲目增長;三是網絡系統在演替中不斷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樣性的發展,達到生態學上持續力最強的穩態,而不是多樣性衰減的系統脆弱平衡。
1.2.4 在城市的長期發展中始終具有最佳的生態位置和最強的自組織力
也有三大特征:一是整個生態城市系統與各種承載力和限制因素的上下限保持足夠的距離,風險始終處于最小;二是有在一定范圍內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強化系統的功能;三是有不斷增強的承受沖擊力、利用外力、同化異力的轉換融合功能。
1.2.5 構建生態城市的方向
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創建清潔、優美、安靜的城市,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高效的生態產業和人們的需求與愿望得到滿足、和諧的生態文化與功能相整合的生態景觀,實現自然、農業和人居環境的有機結合。
1.2.6 構建生態城市的原因
一是建設生態城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城市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與現代化進程協調發展,引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方向。二是建設生態城市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載體。建設生態城市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新載體,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有續利用。三是建設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更加注重人類福利、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
進入21世紀以來,國人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普遍高漲,居民的聚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總體來看,公眾的環境意識依然薄弱,應用的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城鄉矛盾、環境污染、思想觀念、人口、消費等問題還相當突出,建設生態城市還任重道遠。下面從宏觀戰略和微觀技術兩個方面對此加以分析。
一是城鄉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呈現出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態勢。二是城鄉之間差距加大、矛盾突出,三農問題嚴重。三是城鄉社會價值觀混亂,出現文化危機、精神危機。四是城鄉規劃建設中的理念誤區。
一是在城鄉快速發展的同時,復制、克隆現象盛行,我們的城鄉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不論是沿海還是內陸,它們都有驚人的相似面貌。二是城鄉建設過程中的生態建設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興建大草坪大廣場;規劃建設中追求高檔豪華;社會生活中追求高消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設生態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推動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樹立科學的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觀。綜觀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我們可以清醒的認識到要建成生態城市,創建一流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樹立科學的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觀。
②制定明確的生態城市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指導原則和具體措施。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們付出不懈努力才能建成。因此,必須結合各城市不同的發展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指導原則,采取具體實用的建設措施。
③樹立區域協調發展的觀點,將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置于更大的區域背景中。城市的形成從來就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區域的發展相聯系的,生態城市是城鄉復合體,也是一個城市化區域,因此我國的城市規劃必須著眼于更大的區域背景,必須結合城鄉區域進行生態整體規劃。
④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科學合理地制定城市規劃,是實現生態城市的前提條件。城市規劃要按照城市不同功能區域進行劃分,為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交通、休息及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⑤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環保宣傳。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使人們認識到自己在自然中所處的位置和應負的環境責任,尊重歷史文化,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⑥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機制。城市管理應該包括設計階段的規劃管理、實施階段的建設管理和運行階段的功能管理3大方面。只有將3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生態城市這一目標。
⑦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城市綠化建設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它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⑧建立合理的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利用生態資源,并對生態系統進行還原和修復,合理的指標體系使我們不僅能定性地研究生態城市的建設,而且能對其進行定量指標體系的研究,對生態城市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規劃發展的高級形式,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模式,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城市發展模式之一,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借鑒國外生態城市發展的經驗、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城市,不僅是一種優勢選擇,更是一種必然選擇。應該通過技術、資金、機制、教育等體系的健全和完善,逐步形成自然環境優美、經濟系統高效、社會系統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推動我國城市和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張志偉.人的主體性與生態倫理[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2]勞達安,李金明.對建設生態城市的認識[J].城市探討與研究,2005(3).
[3]劉貴利.城市生態規劃編制內容淺析[J].規劃師論壇,2001(6).
[4]歐陽志云,王如松.尋求區域持續發展的途徑[J].生態學和持續發展,1993.
[5]韓強.綠色城市——人類生存環境與重建家園[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6]黃肇義,等.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1).
[7]黃光宇,等.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6).
[8]盛學良.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導報,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