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鳴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太倉港地處長江三角洲核心區,長江入海口南岸,位于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點,區位優勢十分明顯。2014年,太倉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05.7萬標箱,同比增長40.9%,集裝箱吞吐量居長江沿線港口第一。截止2015年4月,太倉港集裝箱航線總數已達171條,其中近洋航線18條,內貿干線42條,長江(運河)支線71條,洋山支線40條。太倉港已經成為長江經濟帶集裝箱運輸的江海聯運樞紐、內貿轉運樞紐、近洋直達集散中心、遠洋中轉基地。為進一步發揮太倉港區位樞紐優勢,統籌謀劃太倉港建設發展,早日將太倉港建成國際江海聯運樞紐港、集裝箱干線港,努力為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大局做出更大貢獻,特提出以下發展戰略。
截至2015年4月,太倉港已經開辟長江支線71條,分別掛靠長江沿線瀘州、重慶、萬州、荊州、宜昌、武漢、九江、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揚州、常州、泰州、江陰、張家港、常熟、南通等沿江33個主要港口。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中的13個長江沿線港口中,有9個與太倉港已開辟航線聯通,比例達到69.2%。太倉港的長江支線數量在長江沿線港口中位列首位。太倉港江尾海頭的區位優勢能夠全面聯系沿江、沿海,有利于促進長江經濟帶各港口便捷的江海聯運。
發揮太倉港江海交匯節點優勢,健全連接上下游的運輸網絡,培育形成獨具特色的江海河聯運系統,推動長江集裝箱加速向太倉港集并中轉。
另外,以綜保區為載體設立國際集裝箱集拼中心,吸引蘇州、重慶、武漢等長江中上游外貿貨物集并到太倉港綜保區內重新組裝,推動國際集裝箱拼箱業務加快發展,提高集裝箱轉運效率,促進集裝箱運輸業務增值。
發揮太倉港深水航道和海港政策疊加優勢,著力構建大宗商品江海河中轉運輸體系,努力把太倉港建設成為大宗商品海進江中轉基地。
另外,加強與蘇州各特殊監管區、開發區、商品交易所的聯動,推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以貨流帶動資金、資源、人才匯集港口發展平臺,提升港口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2015 年上半年,太倉港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3 256 萬t,增長31.5%,高出江蘇省平均增幅30%,其中出口585.6 萬t,同比增幅達114.1%,外貿貨物吞吐量占到江蘇省的17%,占蘇州港48%,躍升為長江外貿第一大港。
作為古代海上絲路的起錨地,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加快實施的背景下,太倉港應進一步推動與絲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更好地服務于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另外,充分利用江蘇省交通廳推進“區域港口發展一體化試點”的契機,加快整合全省沿江港口近洋航線,鞏固和加密至日本、韓國以及臺灣地區航線,積極拓展東南亞航線,實現近洋航線覆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近洋國家(地區),全面建成近洋樞紐港。
太倉港應更加積極融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高水平服務于“蘇滿歐”、“蘇新歐”等貿易物流新通道建設,完善臺灣- 太倉港-“蘇滿歐”海鐵聯運新模式,積極發展日本和韓國-太倉港-“蘇滿歐”海鐵聯運新業務,成為聯系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2014 年7 月,隨著戰略合作的深入,太倉港與上海港合作開辟每8 小時1 班至洋山港“定點、定時、定線、定航次、定價”五定航班。將長江34 家支線船公司承運的重慶、武漢、長沙、九江等長江中上游地區外貿集裝箱由原來集并到上海外高橋港區再轉運到洋山港,全部改為集并到太倉港轉運至洋山港,使得太倉港集裝箱集聚效應不斷增強。
在與上海港合作洋山“五定班輪”成功的基礎之上,共同引導上海港部分近洋和內貿航線向太倉港轉移,通過和上海港在資本、信息、管理、通關以及自貿區政策等方面的融合,有效緩解了上海港的壓力,也有助于太倉港建成江海中轉樞紐港。
2014 年太倉港共完成金屬礦石吞吐量5 573.9 萬t,主要從巴西、秘魯、澳大利亞等地進口到寧波- 舟山港,由寧波-舟山港承擔一程接卸,太倉港承擔大型減載船或二程船,再通過太倉港武港碼頭換裝小船中轉至江西、湖北、湖南等長江中上游地區,為長江中上游地區冶金企業提供原材料運輸服務。
在與寧波港合作外貿鐵礦石減載直達運輸成功的基礎之上,通過投資、參股等形式與寧波港共同構建集裝箱運輸網絡體系,進一步增強太倉港的凝聚和輻射力度,拓展港口經濟輻射圈,實現共贏發展。
(1)加快推進港口碼頭能力建設。以大型化、專業化為方向,按照集約化發展原則,繼續加強港口碼頭泊位建設,擴大港口能力,提升港口等級,優化港口結構。一是加快集裝箱四期碼頭建設,大力提升港口集裝箱碼頭能力。二是加快特色貨種專業化碼頭建設,重點推進海通汽車滾裝碼頭、華能煤炭儲運中心二期工程、天良港碼頭等專業化碼頭建設,著力拓展港口業務范圍。三是加快潤禾件雜貨碼頭、江蘇渤海物流碼頭建設,提升港口綜合發展能力。
(2)構建適合大進大出的江海聯運基礎平臺。在加快推進港口碼頭能力建設的同時,太倉港應著力構建適合大進大出的江海聯運基礎平臺,急需推進港池、錨地、堆場等配套項目建設,以此提升江海聯運基礎保障能力。
(1)加強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按照連接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和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樞紐標準,圍繞建成公鐵水綜合運輸樞紐和物流中心目標,以完善區域交通網絡為基礎,推進與“兩帶一路”戰略要求相適應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主動參與全省沿江港口一體化改革有關方案設計,加強港口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力爭形成東與上海洋山港相嫁接、南與東南亞國家相直通、西與長江沿線港口相貫通、北與蘇滿歐大通道相對接的良性發展格局,成為全面對接“兩帶一路”的重要港口。以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和主要港口為目標,加快鐵路、高等級公路與港區的連接,強化集疏運服務功能,提升貨物中轉能力和效率。大力發展港口現代物流及江海河、海鐵、公水等多式聯運業務。加強與“兩帶一路”沿線省份的合作,在無錫、常州等長三角地區探索建設內陸無水港和物流場站,積極推進與中西部地區港口合作。加快上海外高橋碼頭功能向太倉港轉換的承接配套;加強楊林塘、瀏河塘等水道疏浚和擴展建設,完善通江達海航道網絡,提升江海河聯運能力。
(2)打造區域一體化交通體系。深化“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沿海開發戰略的聯動融合,以建設區域快速交通網為重點,推進太倉與上海、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的城際軌道、公路、水路的全面對接。推進與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的快速路項目建設,構建功能明確、配套合理的城市道路網絡,進一步強化太倉港區域性交通樞紐功能。
(3)提升智能化水平和綜合服務保障能力。統籌推進通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建立健全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和綜合服務平臺,提高綜合配套水平。重點打造集港口貿易、口岸管理、社會服務、市場信息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公共信息平臺。促進港口管理部門與涉港部門的協調合作,推進口岸單位之間以及太倉口岸與其他口岸之間形成“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信息互聯”機制,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滬太以及長江流域通關一體化新模式。
(1)實現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近洋航線全覆蓋。充分利用江蘇省交通廳推進“區域港口發展一體化試點”的契機,加快整合全省沿江港口近洋航線,鞏固和加密日本、韓國以及臺灣航線,積極拓展東南亞航線,實現近洋航線覆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近洋國家(地區),全面建成近洋樞紐港。
(2)完善內貿干線體系。加強與內貿船公司合作,積極加密內貿航線航班,實現內貿干線覆蓋沿海25 個主要港口,鞏固內貿樞紐港地位。
(3)進一步加密長江運河支線,適時構建長江駁運快線。強化與長江沿線港口和京杭運河港口的合作,搭建長江運河支線運輸平臺,實現長江運河支線覆蓋長江和運河沿線所有主要港口。加強與長江沿線地區運輸、物流和口岸合作,適時構建以太倉港為母港的長江駁運快線,構筑連接腹地的高效運輸體系,加速腹地集裝箱貨源向太倉港集聚。
(4)進一步強化洋山支線。在洋山支線實現公交化運營的基礎上,根據貨運需求調整運輸船型,合力推動“太倉快航”班輪運力提升,實現太倉港與上海港遠洋干線的無縫銜接。
(5)打造蘇南地區遠洋貨物“陸改水”物流新模式。投入專用船舶,優化商業運作模式,打造成本和效率新優勢,促進蘇南地區遠洋運輸貨物由集卡直運洋山港改從太倉港經水路中轉至洋山港,增強港口可持續發展動力。
(1)擴大“滬太通關一體化”政策效應。動員更多企業通過“滬太通關一體化”模式進出貨物,待運行成熟后,爭取上海海關、南京海關開展“滬太通關一體化”適用范圍擴大到整個蘇州市的研究,并推進實施方案的制定。
(2)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建立“單一窗口”建設推進機制,年內確保一期工程“一般貿易進口貨物實現同一平臺申報與結果反饋”、“船舶進出口岸聯網核放”兩個系統成熟運行。跟蹤上海口岸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進情況,完善太倉口岸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二、三期建設方案。
(3)擴大“啟運港退稅”企業報關范圍。爭取財政、國稅、海關同意把太倉港“啟運港退稅”企業報關范圍擴大到蘇州地區所有海關,讓更多企業分享改革紅利。
(1)打造特色物流業務。加快商品汽車滾裝碼頭、天良港糧食碼頭以及查驗冷庫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爭取獲批進口肉類、進口整車、國際甩掛等指定港口資質,全力發展汽車滾裝、冷鏈物流、國際甩掛等新型高端物流運輸業務。
(2)提升多式聯運服務水平。完善蘇州高新區、工業園區、昆山“無水港”運作模式和功能,推進“蘇滿歐”海鐵聯運項目,鼓勵中西部省份通過鐵路在太倉港開展鐵水聯運內貿業務,基本形成國際海陸聯運、海鐵聯運、鐵水聯運等聯運方式與“江海河”聯運有機銜接格局,不斷提升太倉港綜合物流服務功能。
(3)推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發揮太倉港在集裝箱、大宗物資運輸交易方面的優勢,加強與蘇州各特殊監管區、開發區、商品交易所的聯動,推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以貨流帶動資金、資源、人才向港口匯集,提升港口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4)探索建立長江國際集裝箱集拼中心。研究以太倉港綜保區為載體,設立長江國際集裝箱集拼中心,在太倉港綜保區內將蘇錫常和長江沿線生產的半成品產品進行再加工和組裝,再集中出口或轉運,促進蘇南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分工協作,帶動一般貿易的快速增長。
[1]李世剛.放大海港優勢加速太倉港發展[J].中國港口,2013,(8).
[2]譚永凱,楊東援,程小云.太倉港建設全國內貿中樞港芻議[J].中國水運,2014,(8).
[3]徐金河,王雪昌.江蘇太倉港與上海港合作發展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2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