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奇
(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融學院,北京 100730)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物聯網基礎建設也日趨完善,得益于移動數據終端的普及、云數據海量計算技術的助力,跨境電子購物已深入全球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近年,我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興起,發展迅猛,網購數量逐步上升。跨境電子商務拓寬了我國海外銷售的渠道,為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新途徑,對提升我國品牌的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現行的海關監管理念、政策措施和管理系統,明顯不適應以郵件、快件等方式開展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企業和個人的需求。本文從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入手,深入剖析海關監管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革建議。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子商務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改變了傳統的商務活動。從淘寶、天貓網站不斷刷新暴增的“11.11”當日銷售額,以及各電子商務網站提供的越來越多的商品甚至各類服務,電子商務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并改變我們生活,并以迅猛的勢頭對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產生巨大沖擊,衍生了一種新型國際貿易方式—跨境電子商務。
跨境電子商務(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不同國家的企業或個人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商品貿易的跨國境電子商務行為。從世界范圍來看,跨境電子商務直接影響國際貿易格局,將改變傳統貿易形態,全球化、高速便捷的信息交互為交易雙方帶來便利,同時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貿易風險,進一步削弱了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貿易霸權,為促進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創造了有力條件。同時,跨境電子商務作為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經濟連接起來的最有效的橋梁,通過與傳統產業的深度結合,提高了企業采購、設計、生產、流通效率與管理水平,幫助企業有效開拓國內外市場,改善傳統產業的結構和質量,推動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與資源優化配置,進而加速全球產業轉移升級進程。當前跨境電子商務已成為到世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不僅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消費途徑,同時也是降低企業成本、拓展國際市場的新渠道,是政府穩外需、擴內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新手段。
作為電子商務的一個新興分支,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支生力軍,據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貝寶)預計,2018 年中國跨境電商消費者將達3560 萬人,市場規模超1萬億元。2012年歐洲跨境電子零售總額占歐洲電子零售總額的10%-12%,約為260億歐元,2013年增長38%,達到360億歐元。以英國跨境電子零售為例,據預測,2017年其銷售總額將占其全國電子零售總額的30%[1]。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發展模式,跨境電子商務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2011 年,中國從美、日兩國通過跨境電子商務進口金額達到2332 億日元,同比增長7%。2011 年,我國外貿電商交易額增長40.6%。2012 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銷售額已經達到6000億元[2]。相當于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2%。
跨境電子商務是建立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跨越國境的電子商務行為,交易行為呈現出技術性、虛擬性、分散性的特征,而且隨著B2C、C2C等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也呈現出訂單數量龐大、單筆交易額少的特點。由于很多通過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的商品往往采取國際航空快件的形式,對通關的時間要求也很高。這些無疑給海關監管帶來了諸多挑戰。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大大降低了國際貿易的門檻,我國中小制造企業甚至是有興趣的個人都能夠參與到國際貿易中,這些中小企業或者個體經營的商品更加多樣,貿易方式更加靈活。據統計,我國外貿企業中有近30%已經開始采用電子商務作為重要的出口業務工具。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產品,如服裝、電子、小商品、禮品、裝飾品等,而且主要供應商是國內的中小企業。其中江蘇丹陽的眼鏡行業、浙江義烏的小商品批發、福建莆田的服裝鞋帽等中小企業聚集的產業和地區成為跨境電子商務的主力軍。跨境電子商務進口目前以跨境代購為主,跨境直購也開始萌芽。跨境直購買主要有兩大群體,即個人代購網店和專業代購網站。前者通常是能夠獲得海外商品資源的個人,他們通常依附于大的C2C 網站,如eBay、淘寶、拍拍等,經營個人網店,為顧客提供代購服務;而后者則是與國外購物網站進行合作,構建規模較大的網絡交易平臺,消費者可通過這些國內網站選購國外網站的商品,且多為專業的大型代購網站,像幫購網,他們可以提供商品交易、支付、物流等服務;據購物網站全球購2009年統計,目前代購商品的來源地主要是美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家占了中國國內代購84%的市場。其中,美國的BOSE 音響頗受消費者青睞,而日本夏普手機在全球代購單品中遙遙領先。
由于這些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者越來越呈現出向中小企業和個人發展的傾向,單筆成交金額顯然不能與傳統貿易方式相比,因此,伴隨著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的迅猛提升的是成交數量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個人跨境網購的個性化和時效性,使得快件方式逐步取代傳統運輸方式,成為未來物品進境的主流渠道。近年來,上海跨境網絡購物快速發展,尤其是快件渠道的包裹數量持續增長。2012年上海地區快件渠道共計進口10799萬件,同比增加3%。這無疑給面臨著關員人口數量少、監管任務繁重的上海海關帶來巨大挑戰,既要讓包裹快速通關放行,又要對其實施有效監管。
由于電子商務的市場無地域化、主體虛擬化、交易網絡化、貨幣電子化,企業、個人、銀行間的網絡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電子支付服務,使得網絡購物安全問題相對于傳統交易安全問題更為突出。網絡購物的安全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交易安全,即消費者從網上購買商品或者服務時,遇到的賣方不發貨、商品與合同約定不符、服務打折、退款難等問題;(2)財產安全問題,即消費者在網上支付過程中所遇到的網購低價詐騙、網絡釣魚、團購網站詐騙以及網絡中獎詐騙等損害消費者財產的問題;(3)信息安全問題,即消費者在網絡購物過程中所提供的身份證號、注冊賬號密碼、銀行賬號密碼、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被泄露、竊取、篡改、非法刪除等。跨境電子商務行為的分散性、參與交易群體的復雜性和龐大性,使得跨境電子商務的貿易安全性問題更為突出。
隨著中小型企業和個人不斷參與跨境電子商務行為,以及海外代購、跨境網購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開始采用外幣信用卡或PayPal等國際第三方結算平臺直接從海外電子商務網站購買商品,商品范圍既包括圖書、軟件、電子產品、服裝、日用消費品,也包括部分品牌奢侈品。這使得跨境貿易化整為零,呈現出碎片化趨勢,悄悄脫離了海關監管。譬如,2014年義烏以B2C為模式進行交易,平均每天有15萬票貨物通過國內敦煌網、速賣通和國外亞馬遜、ebay等國際電子商務平臺快遞出境。其中通過中國郵政、E郵寶的快遞出境貨物日均分別有8500件、9100件,同比分別增長500%、151.6%[3]。但在海關的貨物貿易監管體系中,以行李、快件等方式通過快遞出境的貨物未被納入管理范圍,因此回避了商檢、退稅等問題,不能作為貨物貿易結匯,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跨境電子商務環境具有虛擬性和無地域性的特點,導致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侵權問題頻頻發生。目前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主要體現為三種:(1)通過網絡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銷售侵犯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的商品,如在網上銷售盜版圖書、音像資料、銷售假冒他人商標的化妝品、服裝鞋帽等;(2)在自己網頁上鏈接他人的商標、商品圖片等,通過對他人商標的盜用,淡化他人商標價值,獲取不正當利益;(3)在自己網站的源代碼數據庫中埋植他人商標信息,導致用戶檢索該商標信息時,顯示的是侵權網站而非該商標所屬企業。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侵權相較于傳統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更為隱蔽,有些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較為模糊,根據現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難以明確界定,需要法律法規對其加以明確。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國外消費者只能通過個人儲蓄賬戶進行結匯,且最高為每年5萬美元,使得部分出口企業采取了非正規渠道進行結匯,如通過地下錢莊將外匯兌換成人民幣,或是由第三方服務商通過離岸賬戶轉化外匯為人民幣后,給付外貿企業,此類渠道缺乏有效監管,存在極大的風險。
跨境電子商務有利于促進外貿出口,壯大我國中小企業規模,有利于滿足國內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是我國未來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發展途徑。2010 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電子商務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12年3月,商務部發布《關于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對外貿易的若干意見》,從國際政策上積極引導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面對跨境電子商務在通關快捷、貿易安全、嚴防偷稅漏稅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給海關監管提出的一系列挑戰,海關需要積極應對,不斷探索,為這支國際貿易中的生力軍提供便利通關和有效監管,保障電子商務交易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家利益。以下從海關監管模式、跨境電子商務信息管理平臺、跨部門聯系配合機制和法制建設四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呈現出小批量、多批次、貨值相對較低,主要通過郵件、快遞方式運輸進出境的特點,在規范通關、結匯、退稅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為了適應監管對象的這種變化,筆者認為應采用事前監管、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政策設計思路。通過建設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將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數據整合比對、動態監控,在實現對貨物有效查驗的同時,對進出口貿易過程中所有申報數據實現可視、可控、可追溯,建立起一整套適應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發展的完整、高效、安全、嚴密的管理規范,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模式實現有效監管:
4.1.1 直購進口監管模式。主要通過培育工商、稅務、海關、質檢等政府部門認可、規范的跨境電子商務可信網站,建立陽光跨境直購渠道,為國內個人購買者提供放心、保質的網購環境,實現預繳個人行郵稅,分類快速驗放。
4.1.2 一般出口監管模式。主要通過“清單核放、匯總申報”的方式,電商出售的貨物以郵、快件方式運輸,分批核放出境,并定期把已核放出境的貨物清單歸并形成“一般貿易”報關單,解決電商企業結匯、退稅的問題。
4.1.3 網購保稅監管模式。該模式充分依托保稅物流中心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功能,由區內注冊的電商企業將網購商品批量報關入保稅區存儲,境內消費者網上交易后,區內貨物逐批分撥配送,并參照個人郵遞物品繳納稅費。由于該模式是一個創新,為降低監管風險,防止稅收流失,按照“循序漸進、可管可控”的原則,海關總署提出“限企業、限商品、限金額、限數量”的措施,“限企業”是指有資質、可信的電商企業;“限商品”是指給定的消費品,以及民生有關的日用品;“限數量”是每批次的自用合理數量;“限金額”是按人均收入的一定比例計算的額度。
基于互聯互通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具有涉及角色多、復雜度高的特點,要完善跨境電子商務信息管理平臺,打造網上綠色通道。
4.2.1 明確平臺的角色定位。平臺涉及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企業、跨境支付企業、跨境物流企業、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相關企業、電子口岸、海關總署、國檢、外管和國稅等。其中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可分為自營類服務平臺,如尼曼等品牌商;除此以外還有平臺類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如天貓。國內的消費者指的是個人消費者,適合行郵稅應用范圍的主體。跨境支付企業指的是可以進行跨境支付的支付企業,如中國銀聯。跨境快遞企業指的是有跨境快件個人包裹服務的物流企業,如順豐快遞。電子口岸主要包括中國電子口岸和地方電子口岸,其主要實現企業與口岸相關監管部門信息互聯互通。
4.2.2 實現部門間信息資源互聯互通。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信息化系統主要包括企業、電子口岸和口岸監管部門等三方面:
企業方面包括電子訂單交換系統、電子支付憑證交換系統和物流運單交換系統。電子訂單交換系統主要是跨境電子商務企業通過電子口岸向海關及其它口岸監管部門申報已成交訂單;電子支付憑證交換系統主要是跨境支付企業通過電子口岸向口岸監管部門申報已成交訂單關聯的電子支付憑證;物流運單交換系統主要是跨境物流企業通過電子口岸向口岸監管部門申報已成交訂單關聯的電子運單。
電子口岸方面包括電子口岸數據交換系統和物品清單交換系統。電子口岸數據交換系統主要實現跨境電子商務相關企業與口岸監管部門互聯互通;物品清單交換系統主要是跨境電子商務相關企業在通關過程中向口岸監管部門申報具體通關信息。
口岸監管部門方面包括企業備案審核系統、預售商品預歸類系統、預售商品預審價系統、電子單證比對系統、定期物品清單歸并系統和“四限”商品控制系統。企業備案審核系統主要是口岸監管部門根據本部門特定要求管理跨境電子商務相關企業;預售商品預歸類系統主要是針對跨境電子商務企業預售商品信息,按照口岸監管部門特定要求進行備案管理;電子單證比對系統主要是根據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申報信息與原始的電子訂單、電子憑證和電子運單信息比較,進行自動電子審單;定期物品清單歸并系統主要是針對出口商品清單定期核報,匯總申報,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形成正式報關單;“四限”商品控制系統主要針對進口試點模式,進行限企業、限商品品種、限個人年度消費金額以及限商品購買數量等參數設置,口岸監管部門在跨境電子商務相關企業通關過程中進行風險識別,實現有效監管。
海關對跨境電子商務而言只是一個對商務活動物流實施監管的行政單位,為了保證跨境電子商務的安全合法性,嚴防偷逃稅等問題,海關需要積極加強與其他政府部門的配合機制。首先,要建立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管理體系,包括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評估、公開和查詢制度,信用檔案、信用擔保、信用監管和信用保護等,這些是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的基礎。其次,要建立跨行業、跨區域的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評價與監管體系,實現稅務、工商、公安、銀行等政府部門的信用信息共享,確保信用信息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同時,要積極探索和鼓勵社會化、專業化的第三方信用中介機構為核心的中小企業和個人信用認證服務,作為政府部門監管的重要依據。
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必須做到法律先行、有法可依,打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營運環境,規范跨境電子商務主體的行為,遏制不良和不法行為。要根據跨境電子商務的特點,在完善原有法律體系的基礎上,制定新的法律法規,明確跨境電子商務的范圍、形式和監管要求,保障企業誠信守法經營,實現企業與政府的共贏。
[1]蘭翔英,王旭.跨境零售—電子商務方興未艾[J].中國郵政,2013,(8).
[2]陳云波.在國際電子商務發展趨勢下的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趨勢探討[J].商,2013,(13).
[3]王祖強,胡陽.發展跨境電子商務 促進貿易便利化[J].電子商務,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