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彥國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071)
作為物流與金融服務相結合的動產質押監管業務,在受到物流企業青睞的同時也面臨一定的法律風險。縱觀我國現有法律環境,物流企業從事動產質押監管業務應當遵守《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動產質押監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這既為物流企業提供了創新空間,又使相應的法律風險更具復雜性。
雖然我國學者對于動產質押監管的研究較多,但是大多局限于管理學、經濟學等領域,或者是以銀行作為研究重點,而本文是以物流企業為中心,立足于動產質押監管法律關系和現行法律制度,重點研究物流企業的法律風險,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業界參考。
動產質押是一項法律制度。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所謂質押,是指出質人為了擔保債務人債務的履行,將其動產或者權利出質給債權人占有,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時,債權人有權就該財產優先受償。其中,出質人可以是債務人也可以是第三人,而債權人為質權人;將動產出質給債權人的為動產質押,而將權利出質給債權人的為權利質押。
但是,動產質押監管并非來自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是產生于當事人的合同約定[1],而且這一稱謂明顯是針對物流企業而言的,強調了監管行為,動產質押監管屬于供應鏈金融范疇,而供應鏈金融基本與物流金融同義[2]。根據目前動產質押監管業務的實際情況,可以將動產質押監管界定為:出質人以其合法占有的動產向質權人出質,質權人向出質人提供授信融資的承諾,監管人(保管人)接受質權人的委托,在質押期間按質權人指令對質物進行監管的業務模式。在實踐中,出質人、質權人和監管人一般分別為融資企業、銀行和物流企業。
由于動產質押監管業務的復雜性,其法律關系也表現為多重性,根據目前各銀行使用的動產質押監管合同文本(簡稱“三方協議”)的主要內容,在動產質押監管過程中至少包含下列幾種法律關系。
2.2.1 借款法律關系。實際上,動產質押監管是基于融資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借款合同而產生的,由于銀行屬于金融機構,因此兩者之間的借款合同屬于金融機構借款合同,即由辦理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作為貸款人一方,向借款人提供貸款,借款人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在實踐中,銀行為貸款人(債權人),而融資企業為借款人(債務人)。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相比,金融機構借款合同具有要式性、有償性、諾成性等特征[3]。
2.2.2 代理法律關系。物流企業提供動產質押監管服務,在“三方協議”中一般會約定由監管人作為質權人的代理人,即由物流企業作為銀行的代理人[4],代理銀行占有質物并按照“三方協議”履行保管、監控質物等義務。因此,銀行、物流企業與融資企業之間構成代理法律關系,銀行是被代理人(本人),物流企業是代理人,而融資企業是相對人(第三人)。
2.2.3 質押法律關系。在動產質押監管中,融資企業與銀行之間構成質押法律關系,其中融資企業為出質人,而銀行為質權人,雖然《物權法》允許由第三人作為出質人,但是在實踐中,“三方協議”一般約定是由融資企業作為出質人。在質押法律關系中,質權人一般具有占有和留置質物、孳息收取、費用返還請求、物上代位和優先受償等權利,并負有保管質物和返還質物等義務;而出質人一般具有質物處分和請求救濟等權利。
2.2.4 倉儲法律關系。在動產質押監管中,物流企業與融資企業之間構成倉儲法律關系,其中物流企業為保管人,融資企業為存貨人,質物為倉儲物。在倉儲法律關系中,保管人一般負有給付倉單、接收和驗收、通知、妥善保管和容忍等義務;而存貨人一般負有說明、及時提取倉儲物和支付倉儲費等義務。
《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將企業法律風險定義為:基于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由于企業外部環境及其變化,或者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作為或者不作為導致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目標的影響。其中,“法律規定”是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5]。
根據上述定義并結合物流企業的特點,物流企業法律風險應當具有下列特點:(1)法律風險產生的前提是基于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即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是對物流企業進行法律風險梳理和識別的重要依據。(2)法律風險的風險源包括外部環境及其變化、物流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作為和不作為,即物流企業的法律風險主要來自于三方面,但是基于可控性考慮,其中的防控重點應當在于物流企業自身。(3)法律風險的后果是對企業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即法律風險發生后會導致實際結果與物流企業的目標產生偏差,即會給物流企業造成潛在損失。
在動產質押監管中,法律風險主要來源于對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違反,物流企業應當重點關注下列法律風險,并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物流企業作為銀行的代理人,應當在法律規定和“三方協議”約定的代理權限內,履行質物保管、監控等義務,主要包括三項義務:(1)注意義務,即物流企業應當以專業技能和應有的注意來完成代理任務。(2)忠實義務,即物流企業應當將銀行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不得使自己的利益與銀行的利益相沖突。(3)擔保義務,即物流企業應當對融資企業擔保自己享有合法而無瑕疵的代理權以及銀行具有完全的締約能力和履約能力[6]。
銀行作為動產質押監管中的強勢主體,“三方協議”一般由銀行提供,因此“三方協議”將更多的法律風險轉移給了物流企業,如果物流企業未盡到質物審查義務,一旦出現質物存在權利瑕疵或者質量瑕疵等問題,將置物流企業于不利地位。因此物流企業應當采用表面審查、外觀檢查和單據審查等方式,核查融資企業交付的貨物和現有庫存簽發質物清單,具體應當盡到下列義務:
(1)審查質物的名稱、數量、質量、狀況等與事先約定的和向物流企業申報的以及交付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應當及時通知銀行、融資企業。(2)審查質物的權屬和品質證明文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從而確認融資企業是否享有質物的所有權和完全的處分權,質物是否有質量瑕疵、權利瑕疵,并將審查結果及時通知銀行、融資企業。(3)融資企業在清償全部授信風險敞口金額前及提貨、換貨時,應當審查提貨、換貨后庫存質物是否符合《庫存質物最低價值通知書》要求,否則不得允許融資企業提貨、換貨并及時通知銀行。(4)融資企業請求追加質物的,應當及時通知銀行,在收到銀行、融資企業聯合出具的書面通知后才可受理,對于追加的質物也要進行上述審查,并與融資企業共同簽發更新的質物清單。
“三方協議”通常會約定質物清單構成融資企業將質物移交至銀行并由物流企業代理占有的確認,質物清單與主合同不符的,以質物清單為準。物流企業本應當在收到銀行、融資企業的出質通知并且收到質物后,經驗收無誤才可與融資企業共同簽發質物清單,但是在實踐中,存在質物尚未移交至銀行并由物流企業代理占有,而物流企業已經簽發質物清單的情況,此時物流企業面臨簽發質物清單有誤的法律風險。
由于銀行根據質物清單決定貸款額度及貸款發放,因此如果物流企業尚未代理占有質物卻簽發了質物清單,在沒有質物或者質物和清單不符的情況下,物流企業可能會因此而承擔融資企業未按照約定償還貸款而導致的連帶償還責任,甚至可能因此涉嫌騙取貸款等罪名而受到刑事處罰。因此物流企業必須根據質物的核查結果簽發質物清單,確保質物清單的記載與質物相符以及質物清單的真實性和唯一性,并且質物在每次入庫、辦理提貨及換貨后,均須由物流企業和融資企業共同簽發質物清單,并立即將質物清單傳真至銀行,同時將質物清單的原件及時交存銀行。
具體的監管包括一系列行為,其含義較管理、指導和監督更為豐富[7]。質物監管是物流企業的主要義務,未妥善、謹慎處理監管質物,造成銀行質權落空或者質物價值不足質物最低價值的,應當承擔不足部分的賠償責任,主要情形包括:質物的存放有特殊要求,但是未能按要求進行監管;對未處于物流企業直接控制之下的質物,無法實現有效的監管。為此物流企業具體應當做好下列事項:
(1)融資企業提前書面告知對質物的保管有特殊要求的,應當及時通知銀行,如無異議則按融資企業要求予以保管,增加的費用則要求融資企業支付。(2)對質物按融資企業的要求予以明顯標識,如果增加質物的,應當核實融資企業與銀行關于增加質物的書面協議,并保證增加的質物與原質物同存一處。(3)保管好質物及相關單證,以便于銀行對質物及相關單證的查詢和對質物的檢查,并且不得擅自使用、處分質物。(4)在沒有銀行的書面指示和合同約定的情況下,不得允許融資企業提貨或者換貨;審核質物(包括進出庫的質物)和保證提貨、換貨后的質物最低價值符合約定,否則不得允許提貨、換貨,并及時通知銀行。(5)建立質物登記統計制度,定期對質物進行查驗、核對種類、清點數目、檢查包裝和標識,對質物的出入庫時間、數量、去向以及質物的現狀進行記錄。(6)國家有權機關要求物流企業協助凍結、查封、處置質物或者非合同當事人就質物主張任何權利的,應當及時通知銀行和融資企業。(7)如果已購買財產基本險或者監管責任險等險種的,當發生保險事故或者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時,應當及時通知保險公司、銀行、融資企業,并協助保險公司辦理事故審查及理賠事宜。
如果合同約定當質物的實際價值超出銀行要求的最低價值的,融資企業就超出部分提貨或者換貨時無需追加或者補充保證金,可以直接向物流企業申請辦理提貨或換貨的,則應當嚴格按照合同的約定予以辦理。因此,質物的實際價值是否超出銀行要求的最低價值是物流企業是否為融資企業辦理提貨或者換貨的關鍵。因此當融資企業申請辦理提貨或換貨時,物流企業應當核實質物的實際價值是否超出銀行要求的最低價值:
(1)當質物的實際價值超出銀行要求的最低價值的,融資企業就超出部分提貨或者換貨時,應當在通知銀行并征得其同意后予以辦理,同時應當保證提貨或者換貨后處于物流企業占有、監管下的質物價值始終不得低于銀行要求的質物的最低價值。(2)當質物的實際價值等于銀行要求的最低價值的,在融資企業經銀行同意并簽發解除部分質押監管的書面通知后,才可依據解除部分質押監管的書面通知為融資企業辦理提貨,同時還應當提示銀行簽發更新庫存質物最低價值的書面通知。(3)當質物的實際價值等于銀行要求的最低價值時,如果沒有銀行簽發的有效憑證,不得允許融資企業提貨,并及時通知銀行。
此外,物流企業還應當盡到下列義務:審查融資企業簽發的辦理提貨及質物出倉、出庫的有效憑證;及時對融資企業在物流企業的質押庫存進行賬務處理;在融資企業提貨后,會同融資企業共同向銀行簽發新的質物清單;時刻關注質物的市場價格并及時提示銀行。
在動產質押監管實踐中,銀行基于強勢地位,可能在“三方協議”中約定當其行使質權時,物流企業應當協助和配合而無需事先通知或者征詢融資企業的同意,這種條款的爭議性較大,可能會因不符合《合同法》和《物權法》的相關規定而被認定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因為《物權法》并沒有授予質權人在不通知出質人的情況下行使質權的權利。出于效率與公平的權衡,各國立法通例也是對質權人行使質權進行了一定限制,例如《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IX-208條規定,以非司法途徑處分擔保財產的,擔保權人只有在通知了其處分意圖時,才能行使處分擔保財產的權利,例外情形是:擔保財產容易腐爛的,或者價值有快速減少的可能的,或者是有可快速在公認的市場上以公開的價格進行交易的可替代物的[8]。因此,當銀行要求行使質權時,物流企業應當通知融資企業,并且應當適當核實銀行行使質權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合同約定,否則不得給予銀行配合和協助。
物流企業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流企業的違約原因,也有因不可抗力、其他合同當事人違約、質物本身品質、包裝等因素所致。物流企業存在違約行為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是因不可抗力、其他合同當事人違約等而使物流企業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的,則一般不承擔違約責任。因此物流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合同義務,具備履行合同的能力,并且應當具有足夠的業務操作能力,與客戶、銀行保持良好的溝通;當出現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合同當事人違約或者出現質物本身品質、包裝等原因致使質物損毀等情形時,應當留有證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融資企業的違約行為會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也會使物流企業受到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融資企業違約主要有違反合同約定和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兩種情形,包括質物混有危險品,未辦理相關保險,質物存在權利瑕疵等。為此物流企業具體應當做好下列事項:
(1)在不違反“三方協議”的前提下,應當與融資企業另行簽訂內容更為詳盡的雙方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相應的違約責任。(2)在質物入庫前,應當核實融資企業是否具有相應質物的經營資質、質物是否屬于危險貨物、是否已辦理保險、是否已履行包裝義務、是否存在權利瑕疵等重大事項,經審查發現融資企業或者質物有重大事故隱患的,不得提供質押監管服務。(3)應當要求融資企業預付作業費用或者提供擔保。值得注意的是,不應將融資企業另行向物流企業提供的擔保稱為“反擔保”,因為一般來講,物流企業并非銀行與融資企業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擔保人,否則將發生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法律風險。
作為質權人的銀行在動產質押監管中處于強勢地位,一般在“三方協議”中并沒有約定銀行的違約責任,假如銀行不按照約定向物流企業履行義務,會給物流企業造成損失。另外,銀行在不按照約定向融資企業履行義務的情況下,融資企業可能會因此拒絕支付費用,從而也會使物流企業受到損失。客觀地講,銀行違約的概率不大,但是在銀行認為物流企業或者融資企業存在違約行為時,則銀行存在違約的可能性。
為防控銀行違約,物流企業應當積極履行合同義務,確保自身不存在違約行為,同時還應當監督和防控融資企業的違約行為,另外如果銀行出現違約行為,物流企業不應當將視野僅局限于“三方協議”的約定,而應當依據《合同法》主張銀行的法定違約責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查封、扣押財物或者凍結、扣劃存款、匯款是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等在執法中可以采取的強制措施之一。如果質物已被查封、扣押或者監管賬戶下的資金已被凍結、扣劃,“三方協議”將無法繼續履行。為此物流企業應當確保“三方協議”以及其他相關協議就質物和監管賬戶下資金的權屬轉移已進行明確約定,并且明確約定如果質物被查封、扣押或者監管賬戶下的資金被凍結、扣劃的,物流企業免于承擔任何責任。
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監管部門批準不得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否則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取締并處罰。所謂融資性擔保,是指擔保人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債權人約定,當被擔保人不履行對債權人負有的融資性債務時,由擔保人依法承擔合同約定的擔保責任的行為。判斷物流企業是否從事融資性擔保,不能僅依據合同的名稱判斷,而是要結合具體的合同條款判斷,只要合同條款符合上述融資性擔保的定義的,就涉嫌從事融資性擔保業務。因此,物流企業在未取得融資性擔保業務經營資質的情況下,不得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債權人約定,當融資企業不履行對銀行負有的融資性債務時,由物流企業承擔擔保責任。
在動產質押監管實踐中,銀行處于優勢地位,標準的合同條款設計往往對銀行有利,而作為監管人的物流企業責任較重。在業務發展早期,為開拓業務,物流企業的費用標準一般較低,因此存在物流企業簽訂權利義務不對稱合同的法律風險,這可能會給物流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物流企業在“三方協議”訂立過程中,應當仔細斟酌合同條款,確認自身履行合同的能力與對方的資信,權衡合同收益與風險,不能為小利而冒大風險,應當確保收費標準與自身承擔的義務及面臨的法律風險相匹配。一旦發生合同糾紛,物流企業應當敢于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主張對自己不利的條款系無效或者可撤銷。
權利質押不同于動產質押,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所謂權利質押,是指出質人將有權處分的下列權利予以出質: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應收賬款;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權利質押適用有關權利質押的規定,如果沒有關于權利質押的專門規定的才適用動產質押的規定。因此如果混淆動產質押與權利質押的,可導致錯誤地適用法律,從而使得相關擔保未生效,即可能不產生質押的法律效力,質權不成立,物流企業可能因此承擔賠償責任。因此,物流企業應當熟知動產質押與權利質押之分及其相應的質權設立要件。
由于上述法律風險大多比較常見,而動產質押監管業務又日趨復雜,因此應當建立法律風險防控的長效機制。從長遠看,應當從物流企業管理的角度對法律風險進行識別、評價與控制[9],作為企業管理的組成部分,物流企業應當建立健全下列機制,使法律風險防控制度化。
對于可能有損企業經營目標的法律風險事件,物流企業應當通過風險評估,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手段,著眼于事前防范,未雨綢繆。事實證明,預防的效果勝于單純的事后補救,預防的成本大大低于訴訟成本。但是事前控制需要及時和準確的信息[10],因此事前控制必須與其他機制相結合。
目前大型物流企業的經營戰略,往往具有全球化、多元化的內容,涉及復雜的法律環境。物流企業的經營決策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所在法律環境的影響。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監管日益嚴格,使很多國際化的大企業把合規經營提到了戰略的首要地位,使法律風險管理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一環。
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是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不僅因為企業法律風險是企業風險組合中的重要構成,而且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和企業其他風險管理相互依賴和互相滲透,特別是企業的財務風險、業務風險等最終都表現為法律風險。因此,必須把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置于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框架之內,這樣才能有效實施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策略,也才能更加有效地管理企業法律風險。
一方面,企業法律風險事件可能發生在物流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既可能源自企業最高層的戰略決策,也可能源自一線員工的行為。另一方面,企業法律風險的控制,必須體現在全體員工的日常工作中。因此,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工作涉及所有員工,企業法律風險防控必須落實到企業的每一層級,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必須轉變成所有員工的自覺行動,形成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文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客戶對物流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復雜,甚至希望物流企業能夠提供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集成的綜合服務[11],動產質押監管是物流企業為客戶提供綜合服務的重要一環,但是物流企業在利用業務創新提升競爭力的同時,也應當關注相應的法律風險。
[1]高偉.物流企業質押監管業務的法律分析[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2,1(1):47-48.
[2]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149-161.
[3]王利明.民法(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段偉常,張仲義.物流金融中質押監管的業務體系構建分析[J].物流技術,2009,28(3):23.
[5]高曉紅,呂多加.《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南》國家標準深度解讀與最佳實踐[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14.
[6]施天濤.商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7]Bryan A 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Tenth Edition)[M].Eagan,MN:Thomson West,2014.
[8]克萊夫,巴爾.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九卷、第十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9]徐永前.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操作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10]羅賓斯,庫爾特.管理學(第九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1]何娟,馮耕中.物流金融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