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剛
美國養豬產業整合對我國養豬業的啟示
雷明剛
商品豬場數量從70萬減至7萬,專業育肥場數量從30萬減至7萬,母豬存欄量從1000萬頭減至580萬頭,年生豬出欄量從7000萬頭升至1.14億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養豬業進行了產業整合,到2000年基本完成,為美國養豬格局帶來巨大變化。
總體來說,美國養豬業的整合特點是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效率越來越高。目前4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提供了全美國近90%的上市豬,上市肥豬達到1.2億頭。另外,1970-2008年,雖然母豬存欄量減少了四成以上,但生豬年出欄量卻從7000萬頭升至1.14億頭,其重要原因在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母豬年供活豬數從20世紀90年代的14~16頭增至目前的20頭。
愛荷華州和北卡羅來納州在美國養豬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兩個州的肉豬出欄量占全美的比例為43.1%。其中,愛荷華州是大農業區,肉豬產量長久以來為各州之冠,每年出欄量約為2000萬頭,占全美的比例為29.4%。這兩個州的養豬模式有一個共同點,即育種大公司控制母豬生產,80%~90%的母豬場都被這些育種大公司占有。另外,育肥場是農戶自己籌建管理,但是80%以上都會與育種大公司簽訂5-7年的長期育肥合同。育種公司每年按豬位支付一定費用,同時提供仔豬、飼料、疫苗、藥品、技術等;農戶養豬的同時收集豬糞,用于還田種植。
這種“大公司自養—合同”模式在美國普遍存在,僅有少部分是社會養殖。合作社是一種類似的形式,愛荷華州的KEY合作社本身是一家飼料公司,擁有3500個會員,每個會員飼養量在1200~2400頭,主要給愛荷華州5大育種公司養肥豬。育種公司將斷奶豬通過合作社與會員簽訂合同,提供技術支持。另外,育種公司提供飼料配方給合作社,并購買它的飼料供給會員養殖戶。會員養殖戶把養好的豬賣給育種公司,同時利用存儲的豬糞種植飼料原料作物,并通過協議形式提供給合作社,所有交易過程都以市場價作為參考,形成“循環農業”。
這種合作社的模式有利于解決農戶玉米、大豆等原料的銷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豬場的附加值;有利于豬糞污水處理;有利于滿足聯邦對豬場建設以及養豬量的環保要求;加強了育種公司和農戶之間的協作,充分促進養豬業的發展。我國的“公司+農戶”模式與之相似,但需要強調的是,在美國,他們能更好地保證農戶的利益,有別于我國某些企業只是盡可能把風險分散到農戶。
美國的養豬生產模式一般來說就是兩點式、三點式的飼養模式,但現在將保育、生長、育肥放在一起的兩點式飼養模式更為普遍,雖然這樣對豬舍建造、環境處理的要求提高了,但可以更好地節約土地。例如,全美最大的養豬公司SmithField就把原來的三點式19d斷奶改為兩點式24d斷奶。雖然存在著保育舍保溫條件稍差,以及為了適應保育、生長、育肥階段在一起而必須把斷奶天數延遲到24d的問題,但由于斷奶體質量更大,可以提前2周出欄,而且養殖更專業化,另外,由于不再混群,減少了應激,疾病也得到更好地控制。
目前,美國養豬業的前沿研究動向主要集中在育種技術、環境控制技術、糞污處理技術以及通過營養技術實現減排等方向。育種技術主要是使用基因組選擇技術。環境控制主要是通過系統的豬舍設計、環境自動控制、地熱技術應用以及太陽能加熱技術,達到減少疾病發生的目的。糞污處理技術主要是考慮還田利用,建設循環農業。他們會定期進行環保評估和檢查,并對相應的土地最大飼養肥豬量、病死豬處理有嚴格規定。另外,他們也在研發糞污處理的新技術,如刮糞機的利用以及使用碳化技術,用豬糞來吸附重金屬。
筆者認為,我國養豬業的現狀與美國20世紀70年代時很像,正處于產業整合的過程,尤其是近幾年發展特別快。現在,國內不少公司也在仿效美國使用水泡糞的污水處理方式或者“大公司自養—合同”的養殖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美國養豬業的發展,對我們的自身發展非常有借鑒意義。經過對愛荷華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的考察,并對我國現狀進行反思,筆者得到一些啟示。
水泡糞的污水處理方式在美國經歷幾百年的發展,是適合美國國情的,尤其適合大農場的專業生產水平。但在我國,由于土地是承包到戶的,每戶的占地都不大,不進行土地整改的話,并不利于這種模式的發展,也就造成現在很多地方、大豬場在仿效,但卻出現糞便無法循環的問題。另外,美國對養豬業的發展是有科學規劃的,各州對單位面積土地最大飼養肥豬量都有嚴格規定,如果出現富營養化就不能再養了,而且舊豬場改造不能超過原來的飼養量,新豬場的飼養量也不能超過各州規定的環保要求。
養豬需要專業化,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美國多點式或三點式的生產模式、分胎次飼養、獨立的公豬站建立、豬舍環控自動化、供水供料自動化等都是專業化程度高的體現。包括他們普遍流行的“大公司自養—合同”、“合作社”模式將養豬的生產環節明確劃分,分開操作,其間的合作體制都是固定的,在每一個環節上,讓專業的人從事相關工作。專業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大幅減少工人數量和人工成本。在我國,由于生豬育種改良計劃的實施,獨立公豬站也正在推動,而且三點式的生產模式、供水供料自動化在部分豬場也得到使用。但是在豬舍建設的觀念上仍存在不足,很多豬場在建設時只“算小賬”,糾結在每天的耗電量、建設工本費上,沒有看到由于環境不好、保溫不足導致死豬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另外,美國實現團隊穩定、專業研發、持久創新對專業化的提高非常重要。
資本總是朝著有利潤的方向集中,大型的豬場集中了資金和資源的優勢,節約成本,有利于抵御風險,并實現先進和現代化的管理。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畜牧業發展方向是不可逆轉的,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生豬遺傳改良技術實際上也在推動這個發展方向,以后養幾十頭豬還能賺錢的狀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人力資源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根本,創新性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真正解決我國養豬生產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最根本的就是不斷改變和創新。國家需要注重技術的創新,公司需要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術人員的引進使用,在轉向現代化、集約化養豬生產的關鍵時期尤為重要。
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平臺。在美國,很多大型企業都有自己先進的研發中心,如SGE公司,做飼料營養試驗的豬舍都是全封閉的,實驗全程利用電腦程序控制,機械作業,實驗條件和環境都非常好;又如道明種業公司,實驗檢測都采用流水線作業,硬件設備非常好,實驗室全密封、全自動操作,還配備了大量碩士、博士,軟件力量非常雄厚。反觀國內,很多企業所謂的研發中心實際上都是擺設,硬件配備和技術水平跟不上,專業人員不足。不能自主研發,企業的競爭力必然會降低。
在美國,很早就開始培養養豬的后備力量,宣傳做得非常好。在他們的博覽會上,有一個比賽比的是人與豬建立默契程度的高低,最小的參與者只有兩歲。但在我國,傳統觀念上認為養豬不好,覺得這個行業比較落后,又臟又累,很多年輕人都不愿進入。當然這些觀念也在逐步轉變,也有很多人看到了養豬行業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