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仁
(甘肅省會寧縣第三中學 白銀市 730900)
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教學是重要的教學基礎,具有工具性。而探究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的設計來引導教學,從而獲得更廣泛更牢固的知識。然而在探究式教學的運用中我們還存在很多對教學方法理解上的誤區(qū),摸著石頭過河總會被伴到,那就讓我們來談談高中語文教學方法中的運用和體會。
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加深學生在語言文字上的理解和思考,因此增加了大量對文言文及古詩詞的學習,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判斷、創(chuàng)作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對我們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首先,對文字的理解。大量的文言文背誦,學生理解起來很枯燥乏味,難于接受。探究式教學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去搜集關于文章人物或時代背景的資料,對文本資料進行篩選分析,讓學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闡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而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參與的熱情。最終使其基礎知識的積累更加扎實,這樣才能更好更準確的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次,閱讀能力的差異。由于個體的差異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不盡相同,從而導致了成績的差異,這樣容易導致個別學生厭學偏科現象的發(fā)生。因此我們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引導學生自己先學,老師后教,這樣就可以把學生所面臨的問題都提前顯現出來,而后老師再一一幫助學生解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語言和文字的探究過程中可能完成自我心靈的升華及人生的蛻變。
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們把每篇古文背誦的滾瓜爛熟,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也都忘記了。例如: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同學們可能都知道它出自蘇軾的《赤壁賦》,卻很少知道它的真正意思。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主動去思考這些問題。這句詞主要表達了深深的悲涼和苦悶之情,想著和楚懷王從此就要天各一方難以繼續(xù)輔佐他施治于民了,作者不禁惋惜起來,也體現了蘇軾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主動的思考要比老師直接告訴譯文然后背誦下來效果會更好。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需要我們有自我探索、自我辨析、自我歷練的過程,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創(chuàng)新改造的能力。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這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們教材編排和教學計劃的基本要求,實事求是的設計出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教學路線。從簡入難,從淺入深,有步驟、有策略、有重點的開展教學計劃。例如:毛澤東的《西江月.井岡山》中,“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首先可以引導學生被動接受轉變?yōu)樽灾鏖喿x,這首詩簡單易懂,理解起來會比較容易,可以以研討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彼此交流,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團結他人意識,更好的拓展學生的交際范圍與口才,增強交際能力。如果一開始就拿出一篇《衛(wèi)風.氓》來,估計學生自己連“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予無怒,秋以為期。”這句話都不能理解,可能就會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忱,要讀懂這些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對作品的內容、形式的是非、優(yōu)劣和美丑進行鑒別和欣賞,從而提高學生的文章鑒賞力和文學的品讀能力。
教學內容要有典型性、針對性和啟發(fā)性。使學習狀態(tài)實現多層面、全方位的提升,老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調整偏重點,突出其中的一個關鍵層面,如引導學生在閱讀鑒賞階段從理智的洞察加深到情感上的體味,由知識的掌握轉向知識的運用層面等等。例如:《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句詩詞能充分體會到屈原那種至真的浪漫主義詩人對真理求索的執(zhí)著,對天下百姓的憐憫,和對國家熱愛,還有對現實的不滿與不屈不撓的斗志。這樣具有很強的愛國性的教材具有針對性,屈原這種百折不撓面對殘酷現實的精神也是非常具有啟發(fā)性,所以老師要多通過這類文章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愛國,在困難面前需要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心理教育往往更需要好的引導與梳理,當下教育疏于心理教育方面的側重,導致有些看似優(yōu)秀的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堪一擊,走極端,導致的后果不堪設想。
在探究式教學中,難點不再于探究,也不再教學,重要的是把探究和教學相結合,什么時候探究,什么時候切入教學是個很重要的現實問題。例如:在讀一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當我們面對這首詞時,首先引導學生在讀的時候先找出難點所在,提前幫助學生們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等等。通過引導學生陳述初感,強化體驗,以人物的主次為探討的切入點,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中,去正確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探究教學切入的時機正是學生們發(fā)表觀點之后,先聽后教,這樣才能充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思考和理解方面的差距,并予以鼓勵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要充分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用辯證的眼觀去看到問題,多角度和多層面挖掘作品的豐富意義、民族心理及人物精神。融入自身的思考,透過文字表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進行多層次理解和多元化解讀。例如:《揚州慢》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為誰生。”讓學生在理解含義的同時更要多層次的提出想法,二十四橋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彎冷月寂寞無聲,那橋邊紅芍藥,年年花葉繁茂,而無人欣賞,充滿時移景遷,物是人非之感.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作者在側重于寫情,主要將唐代詩人杜牧對揚州的詠嘆之詞與揚州城如今的全貌作一番對比,從而抒發(fā)了作者的“黍離之悲”。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表現出了作者的無奈,對現實的不滿和想改變現狀而又力不從心的糾結和悲痛,不僅僅是在抒發(fā)對現實的不滿,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不滿。
質疑是一種善于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在學習中要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中要縱向和橫向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與創(chuàng)作背景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脫離創(chuàng)作背景,文學作品的主題就會變得蒼白虛無。例如:杜甫的《登高》,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人杜甫本人及其它重要作品;其次: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與創(chuàng)作背景。依據新課標中重視培養(yǎng)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引導學生聯想、想象,加強邏輯思維能力。詩歌的學習要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把枯燥的詩文,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生動的場景,充分理解詩文所反映的思想和詩文當時的情緒。確定詩文的:景、境、情的關系。充分理解詩人內心的悲傷的起因,這種悲傷是因為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所引起發(fā)的。讓學生反復閱讀,這樣才能充分理解詩詞的意境。
在此詩歌的鑒賞中,由于學生人生閱歷,對杜甫生平的了解的局限性,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加以補充,這樣才能讓他們更能把握這首詩的靈魂。
善于交往,互相合作,富有團隊精神,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不僅能體會解決問題的苦與樂、愛與愁,更要體會到人際交往中的微妙之處。在閱讀和講解完成后,就需要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進行討論,教育的主題不是老師而是學生,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尊重學生的每一個觀點,讓學生們可以集中注意力來發(fā)現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詩歌的美,發(fā)現愛國主義的情懷,發(fā)現那些百折不撓的精神。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合作和探究密不可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這是探究式學習的必經之路。有合作,探究才能深入;有探究,合作才有意義。讓學生做到對這詩詞基本了解后,更要加深意境的分析,仔細的去研究,既要鉆進去也要走出來,這樣才能充分的理解詩文的意義。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已經開始獨立的思考自身問題與社會問題,開始對事物有了獨立的看法,可以開始結合書本知識及自身生活經驗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去觸摸萬物靈魂深處。只有讓學生處在一個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自由的發(fā)揮和充分的表達。文言文基本語是個學習的難點,如果我們知識單純的講解語法,那學生們很快就會失去學習的樂趣在講文言文語法的時候我們以最簡單的現代漢語語句相結合,舉出生動的例子,很快學生們就都會理解。
對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探究教學,雖然存在避免不了的誤區(qū),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實實在在的加強了學生對于語文的認識能力和學習方法的改變,讓學生愛上了學習,愛上了思考。我們語文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個人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增強,更是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我們探究式教學正是開啟我們5千年中華文化寶藏最好的一把鑰匙。
[1]劉曉偉.高中語文探究式學習的時間研究[G].杭州師范大學,2012.
[2]張艷梅.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探析[G].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