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才
(福建省平和縣平和一中 漳州市 3630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已成為學科教育的重要任務。創造性思維作為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指“在客觀需要的推動下以所得的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綜合地運用各種思維形態和思維方式,克服思維定式,經過對各種信息、知識的匹配,組織或者從中選出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或者系統地加以綜合,或者借以類比、直觀、靈感等創造出新辦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觀點,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的思維活動”。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體會到若能營造出課堂教學活動的地理思維氛圍,挖掘思維因素,激勵學生的思維興趣,既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激活思維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針對每節課的具體內容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形象生動、靈活多樣的懸念和疑問,學生定會產生探根究源的心理,從而激發興趣,活躍思維。
逆向思維,是指和正向思維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聯系的思維過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倒著想”或“反過來想一想”。它在人們的思維過程中體現著對已有理論或已被確定事實的背逆,正是這種背逆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具有很大的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內容有意識設置障礙,引導和激發學生從相反的立場、角度側面去思考問題,由因索果。當思維遇到障礙時能迅速轉向,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防止思維僵化,拓展思路,活化知識。如在講授“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后可了解到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表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四季的更替,為了使學生掌握這一規律,可以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假設地球不是斜著身子繞日公轉,黃赤交角為零度,我們學校所在地在一年中正午太陽角度、晝夜長短是否有變化?會不會出現四季更替現象?通過逆向思維的訓練,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能優化教學,激發學生獨創熱情。
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成新形象的過程,是一種可以控制的形象思維。想象不僅能引導發現新的事物,而且還能激發學生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想象可以幫助學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地理教學的內容非常多,涉及的面十分廣,在地理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帶領學生周游世界,只能根據有限的可感知的較小的地理環境(如鄉土地理、地圖、景觀照片、視頻等),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豐富的地理想象,經大腦的思維加工創造出新地理事物的形象,從而獲得新知,形成地理技能。因此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敢于打破成規的訓練,要愛護和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才有利于豐富和發展他們的想象力。例如世界陸地從赤道向兩極,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冰原帶等七大自然帶,其形成原因是水熱條件隨緯度的增高而遞變所引起的。而高山自然帶的水熱條件隨高度的升高也是遞變的,兩者極其相似。學生通過想象進行類比,就可推知高山自然帶垂直變化的景象。再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候的影響,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實例加以說明,夏季去游泳池游泳,明顯地感覺到地上燙腳,而進入水中很涼爽,這說明水陸溫度不同。由于水陸熱容量不同,陸地熱得快,冷得也快;而水熱得慢,冷得也慢。喚起學生由此而想象出廣闊的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對氣候的影響。
教會學生思維,首先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是從同一類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思維方向比較分散,要求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進行思考。發散思維一般具有流暢性(即思維廣闊、靈敏迅速)、變通性(即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和創造性(即對事物表現出超于尋常的獨到見解)三大特點,據研究,創造能力的大小與發散思維能力成正比,因此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更要重視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數據、圖表、各類地圖等啟發學生多思、多想,從而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規律和原理,應用所學地理知識對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進行系統分析和多角度多層面的描述,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如在復習“地球運動的意義”時,可設問“同一緯線上有哪些地理現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現象?”這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從多角度考慮問題。
總之,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條件,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模式,提高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1]吳怡穎.思考的力量[M].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