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慧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僑聲中學 泉州市 362000)
高中階段開展鄉土歷史教學,主要是以高中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為切入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不是對初中鄉土史教學某些內容的簡單拓展,更不是地方史的專業性教學,而是高中歷史課程實施與再開發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就鄉土歷史資源與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整合談一些認識。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適時穿插運用鄉土歷史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既可以是鄉土史中與課本相關的內容,也可以是地方志、地方史料、人物傳記、回憶錄中與課本相關的內容。筆者在講授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時,引用了下列鄉土材料。
“兵燹后,闔族艱苦于倭寇……困于徭役財產窘乏,大異夙昔。
——《蔡氏族譜》
“族之子姓發達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廬舍縱橫,田園益蹙。食多生寡,故士農工商,維持生活頗費躊躇,于是乎奔走外洋”。鄉之四鄰,東李西林,南蘇北黃,攝處二大姓巨鄉之間,介距環竊,虎視莫攫,咄咄逼人,如困荊棘……鄉之族人,變更計劃,紛赴小呂宋(菲律賓)各埠,親屬介紹接踵而行,甚有舉家而往者,為勞動者多,為富商者少。
——《陳氏族譜》
教師:根據材料概括早期華僑出國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1:逃避戰爭;
學生2:賦稅徭役繁重;
學生3:人多地少,生活艱難;
學生4:逃避社會宗派(族)斗爭;
學生5:親戚朋友相互介紹出國。
這些材料既挖掘了鄉土歷史的地域性特征又揭示了歷史發展的普遍性問題,豐富的鄉土歷史資源不僅僅是題目本身和答案要點,更多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充分論據,是有效的答題資源。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在教學實踐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期,學生反映非常熱烈。
以鄉土歷史資源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是以歷史教科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利于歷史課程教育功能的發揮,利于學生人文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增強。筆者在教授《漢字與書法》一課時,結合本地豐富的鄉土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活動探究。
古檗山莊位于晉江東石鎮檗谷村內,珍藏近代名人題詠石刻190余方,分為序、記、銘、贊、詩、詞、跋、聯,諸碑均出自名家碩彥手筆。有黃炎培、梅蘭芳、鄭孝胥、章太炎、康有為、梁啟超、唐紹儀、江春霖、林紓、吳昌碩、譚延 、孫寶琦、朱祖謀、汪精衛等名家,有林騷、曾遒、龔顯鶴、黃搏扶、吳曾等泉州名士,還有日本天皇及外務大臣等,堪稱近代書法大全。
分組研究古檗山莊的名人題詠石刻與維護現狀,探討這些石刻的書法藝術特點,思考如何加強對名家石碑的保護?
第一,成立調查小組,分組制定工作計劃。
第二,查閱小組負責上圖書館、網絡教室查閱資料。
第三,采訪小組負責采訪本地書法名家和有關的地方史專家。
第四,全員前往古檗山莊實地考察,了解古檗山莊石刻的書法藝術特點與保存現狀。
第五,整理研究成果,上交老師指導。
寫一份調查研究報告,重點探討古檗山莊石刻的書法藝術特點、保存現狀,進一步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在眾多課程資源中,校本課程無疑是最富有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也是最接近學生生活和興趣的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中,歷史學科有著天然的優勢,可以說鄉土歷史教材是校本課程的閃光點。筆者所在的僑聲中學歷史組老師們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從晉江東石的人文歷史出發,利用鄉土資源開發鄉土歷史教材,傳承鄉土文明。學校還特地開辟校本選修課組織學生學習,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歷史教師普遍感覺學生在歷史原始資料的理解與解答方面能力較弱,而晉江鄉土歷史資源豐富,保存較好,為探索鄉土歷史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融合,筆者所在學校舉行了《古檗山莊的海洋文化特征》、《晉江鄉土歷史資源與高中特點類材料題》等系列講座,通過鄉土史料、圖片的問題設計,進行材料解讀及解題方法的剖析,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通過這樣的報告講座形式,學生備感親切,在安靜的教室里師生一起感悟這塊土地所積淀的厚重內涵,教育效果自然就比單純的老師說教或閱讀教科書好得多。
鄉土歷史資源與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整合是對現行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只要我們能恰當地運用,努力探索、發掘出我們晉江東石豐富而精彩的鄉土素材,科學地應用,使教科書與鄉土教材兩者相得益彰,自然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