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涵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教育資源管理中心 莆田市 351100)
步入21世紀,教育部決定在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實現教育信息化,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把圖片、動畫、音視頻等因素密切結合,為學生呈現五彩繽紛且具極強感染力的美麗世界和心靈意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無窮無盡的空間。正是多媒體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下面,筆者淺談幾點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
在信息世界里,知識的擁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探求新知識的本領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也給現代語文教學增添了重要任務。因此,教師要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提高的學習工具。
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未來人才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更高追求。隨著信息技術的誕生,人們的思維方式出現根本性的變化,聽說讀寫的形式和方法也會相應發生新變化,這也要求人的表達能力應達到更高更新更綜合的層次。另外為了使收集到的資料看起來更生動鮮明、更有層次,課前,我又對各小組的小組長進行演示文稿的制作指導,用Power Point軟件、Front Page軟件等制作技術將已篩選的資料呈現出來,并由小組長在二次指導各位同學。這樣很多同學能利用自己在網上下載的文本資料、圖片、動畫資料制作了蘇州園林的演示文稿,并進行互相交流和觀摩,并展現自己的創作思維,樹立起“我能行”的觀念。因此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探索和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以上的教學實例讓我們認識到,信息技術步入語文教學,對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強大沖擊,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因材施教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臺。
隨著網絡技術與學校教學的結合日益密切,網絡環境中的教學呈現更鮮明的高效性和科學性的特征,也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教學模式完全是開放的,可以最大化地依從個人的需要進行,無論在是教學內容、教學手法、教學方式都可以按照學生的需要進行選擇。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主動學習,樂于探究,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尤其是分層次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需求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有些教材內容過于豐富,導致課時較多,教師可以在總結課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化零為整,給學生形成整體認知。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提供的與課文有關背景資料、圖片、配樂、錄像、動畫等,并創設與教材相關的意境,通過圖文并茂、音像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閱讀時學生所感知的材料不是獨立的字,而是一系列單字、詞語、句字、段落織成的篇章,因此教師靠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無論花多么大地心思,做到極其精心,如果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仍然非常有限,這就需要運用多媒體多媒體,抓住學生的心思,激發興趣才能事半功倍,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運用多媒體可以很好地進行審美教育。語文學科蘊含著其它課程無法比擬的美育因素,有的真實感人,運用多媒體可充分體現出來。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使語文成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主陣地,多媒體教學中聲像文和動靜的結合,讓枯燥的語言文字變成有趣的畫面動畫,靜態的審美對象一躍成為動態,并橫跨中外,縱貫古今,充溢著無限的美的信息含量,創造出嶄新的審美時空,而且大大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審美情趣的教學目的。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意發揮信息技術多媒體的功能,課前精心制作教學軟件,動靜結合,創設意境,虛實交匯,化無聲為有聲,借助生動形象的媒體,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中追尋美感,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雖然目前很普及,但我們對其性能了解還不十分清楚,駕馭不是很順手。我們不能因為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弊端,就一概進行否定,進而棄之不用,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勇于探索,多方思考,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去其糟怕,想方設法讓它有效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新的光彩,給學生更豐富更廣闊的學習和想象空間。
[1]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和教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2]劉子寧.試論語文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中學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