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清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市 710065)
獎學金是為激勵大學生中的先進者而在高校設立的資金獎勵,獎學金制度具有導向性、激勵性、資助性功能。獎學金在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社會榮譽的同時,也為以后保研、求職增加了重要籌碼,這就無形中提高了獎學金評定工作的敏感度,對高校獎學金評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獎學金,顧名思義,就是為實現教育目的,對品學兼優的學生發放的獎勵資金,獎學金所獎的“學”,不僅包括學知識、學文化的學業表現,而且還應當包括學做人、學做事的品德表現,因此對于學生品德的考察在各項獎學金評定中應當不可或缺。
從獎學金制度的實際落實情況來看,一些高校落實過程并不嚴格,往往側重于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考察,而輕視甚至忽視對品德的考察,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對品德考察在獎學金制度中的重要意義理解不深刻,一些院系為了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習慣于簡單地用學業考試成績排名次序直接確定獲獎者,片面地將學業成績優秀等同于“品學兼優”,導致一些學習成績好但是日常品行表現差的學生獲得獎學金而引發學生不滿情。二是品德考察機制不合理,一些院系對品德的考察不全面、不綜合甚至存在“私心”,在獎學金評定中總是傾向于將學生擔任班干部并經常輔助院系參與學生管理或者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登視為品德優秀的標準,并給予學生高額加分,使得一些學生為獲得加分而熱衷于“當官”,把心思不是用在學習上,而是輾轉于校內外各項活動,甚至為了加分不惜偽造證明,不僅荒廢了學業,而且敗壞校園風氣。三是一些院系要么就是直接從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中根據“有權者”個人喜好直接指定所謂的品德優秀者為獲獎者,要么就是組織學生通過投票選舉等所謂的“民主評議”方式直接由學生來決定品德表現優秀者而略去院系的意見和少數學生的特殊情況,學生一般都憑借印象和個人喜好進行選舉,容易發生學生拉選票、拉關系等不良現象,降低了獎學金評定過程的公正性和嚴肅性。
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設立的獎學金,無論是側重獎勵學業還是側重獎勵品德的獎學金,“品學兼優”都是獎學金評定的共性要求,正所謂“德才兼備”。因為,好學生不能只是成績好,還應關注學生與人相處、感恩、誠信等品德的培養,我們很難說一個學業成績突出但品德惡劣的人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情。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講到“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高校在獎學金評定中應當把學生的品德放在首要位置,因為品行是人才的首要素質,注重大寫“人”的塑造,強調使青年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這是學校對教育的本質追求。這些是社會進步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應必備的重要素質。
為做好高校獎學金評定工作,切實發揮獎學金制度應有的功能,提出以下幾個方面措施以期拋磚引玉:一是要摒棄獎學金以學習成績好壞唯一標準的做法,回歸獎學金制度本來面目,要求獲獎者不僅要學業精而且還要品行好,以此來激勵大學生形成良好道德風尚,引導學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就是要在獎學金評定條件中,將思想品德素質放在參評條件中的首要條件,學生思想品德的好壞決定是否有資格參與評選獎學金。二是要拓品德考察內容,不局限于擔任班干部、參加課外活動,而應對學生從政治態度、思想品質、道德行為、法紀素養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包括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積極參集體活動、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對于那些德行在廣大學生中反映較差的學生,無論成績多好或者參加活動多少都不得參加評獎。三是要完善獎學金民主評議制度,既不能搞院系根據需要直接決定獲獎者的主觀專斷作風,又不能完全將權力交給學生通過投票選舉產生獲獎者,而是應當將院系的意見與學生的意見有機結合,在班級投票選舉的同時增加院系對學生品德的考察意見,并將獲獎者的事跡公布于眾,讓學生心服口服,讓評定過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更好地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作為高校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獎學金制度,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起著重要導向作用,因此,在獎學金制度的落實中對學生的學業與品德應當“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能引導和培養青年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
[1]田蘇宏,方璐.從獎學金激勵功能探析高校獎學金評定制度的優化[J].高校輔導員,2014,1(67)
[2]楊寧.論現行高校獎學金制度的缺陷與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4,9(292)
[3]王光大.試論高校獎學金制度的實施效果及改進策略.中國輕工教育,2011,3(4)
[4]王婷.品行好也拿獎學金:價值觀教育納入高校學生考核.浙江日報[N],2011.11.15
[5]王俐,顧彤彤.高校獎學金評定工作改革初探[J].科教導刊,2012,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