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愛瑾
(福建省長樂市長樂高級中學 長樂市 350200)
音樂鑒賞在音樂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提高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柏拉圖說過:“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在音樂鑒賞教學中,聆聽是獲得音樂信息的主要途徑,通過聽的感受、聯想等,從而產生對樂曲的深厚情感,豐富自身的音樂情感和音樂素養,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
聆聽是音樂活動中關鍵的環節,在音樂鑒賞中,有效的聆聽更是聽懂音樂、品味音樂的關鍵,如何確保聆聽的有效性,應結合音樂創作的背景、情感、音樂要素等元素,認真的聽、反復的聽,用心的感受。
首先,切忌慌張、急忙的“走形式”式聆聽,那樣即聽不出音樂的旋律、音色、力度等,更無法體會音樂的情感。例如,在《草原放牧》教學中,全曲共分三部分,主要描寫小姐妹在藍天白云下放牧的情景,樂曲抒情悠揚,仿佛使人置身于大草原之上,風輕輕吹過,遍地的牛兒、羊兒安靜的吃著草。如果慌慌張張聽完,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般”還沒品出滋味,更談不上對樂曲的鑒賞了。在教學實踐中就要引導學生慢慢的聽、仔細的聽、認真的品味。第一,可利用語言描繪引導學生,讓學生對草原放牧的情景有所體會,此外,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影像等,將學生帶入音樂的情景之中,細細聆聽,感受小姐妹對草原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熱愛。第二,先讓學生聽,聽完后分組討論,談談自己對該作品的體會,談談自己對草原的印象,討論完后再重聽、試唱,在反復聆聽、思考中感受樂曲的情感和魅力。第三,通過唱與聽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聆聽效果,通過教唱旋律、教唱甚至要求背唱主題等等教學手段,形成對樂曲的更深刻印象。學生熟悉旋律、熟悉主題之后,讓學生帶著老師所提及的問題再次聆聽鑒賞,聽完后進行提問,《草原放牧》描寫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讓體會較深的學生領唱,在唱中比較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然后再聽,以提高音樂聆聽的深度,增強學生的聆聽體驗。
其次,在聆聽中體會音樂的情感、美感,提高自身的樂感,更加準確的解讀音樂語言。例如在《草原放牧》聆聽中,通過反復聆聽體會音樂的節奏、旋律、力度等,準確抓住它們所傳遞的感情。如歡快的旋律傳遞的是草原的清新、明媚,悠揚的旋律傳遞的是小姐妹自由自在的好心情以及牛兒、羊兒吃草的悠閑等。
再次,利用音樂鑒賞強化學生的聽覺能力,對于樂曲的重點部分、情感突出部分應利用反復彈奏、反復吟唱等手段提示學生重視,引導學生在聆聽時抓住樂曲的重點及主題等,并能結合生活實踐展開豐富的現象,增強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會,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聆聽中要投入豐富的情感,賦予幻想,才能通過聯想將自己的情感與樂曲表達的情感聯系起來,因此,要確保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調動廣大學生的思緒,使其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一方面,通過適當的啟發和聯想,讓學生體會音樂表達的情感,例如《錦雞出山》,啟發學生聯想山間春色,錦雞結伴而行,它們或啄食、或嬉鬧。同時還可以利用設問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如問學生:錦雞出山是一種什么場面、什么情緒?像不像結隊春游啊?隨著老師的啟發,學生在聆聽時就能更加準確、精煉的抓住音樂的主體,體會出音樂積極明朗的情緒,進而逐漸的體會出土家族人民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精神。通過曲意、景物等豐富學生聆聽時的情感體會,提升學生對樂曲意境的準確把握。
音樂要素主要包括樂曲的節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鑒賞中,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音樂要素,才能有效的提高聆聽的效果,增強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會。例如,在《草原放牧》鑒賞教學中,音樂旋律柔和又富有動感、節奏舒緩起伏,整部曲子動靜相宜,突出了兩個小姐妹活潑、開朗、富有朝氣的形象,同時表達了她們對草原的熱愛以及草原的魅力、寬廣,這些情景體會都包含在樂曲的每個音符中,通過對音樂要素的賞析,讓學生清晰的感受到人物、情景、風景等等的民族特色,深入的領會音樂的情感魅力。其次,在聆聽時要注重對音樂旋律、節奏、停頓、速度、情感等方面的掌握,使音樂要素潛移默化的滲透到音樂聆聽之中。一般情況下,在欣賞音樂時,我們先聽到的是音樂的旋律,然后是音樂的力度,此時通過旋律及音樂力度的強弱我們已經能感覺出一部分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接著結合音樂的速度及演奏樂器等等,進一步體會音樂的情感,以達到鑒賞要求。同時,要十分清楚,音樂鑒賞比音樂欣賞更為專業,在聆聽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反復的思考、琢磨,感受音樂要素、情感的同時,將其轉化為一個完整的音樂藝術形式,將音樂要素與音樂情感聯系起來聽,將“聽”與“思”結合起來,更深刻的體會音樂的情感內涵,激發學生靈魂的震撼,挖掘音樂巨大的感染力,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樂曲產生共鳴,促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和音樂綜合能力的增強。
音樂鑒賞的關鍵就是“品”音樂,品其中的音樂元素、品其中的情感元素。哥白尼說:“音樂并不僅是一種娛樂,而是音樂詩人、音樂思想家所表達的高尚情感。這些情感必須符合人類邏輯的規律。它是人們所感覺、理解、表現東西的一部分”。在音樂鑒賞課教學中,重視聆聽的反復性、音樂要素的滲透等還不夠,一定要將樂曲品味與樂曲主題聯系起來,通過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主題的思考,通過對音樂作品主題的反復練唱、甚至背唱,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鑒賞能力。例如:《腳夫調》是陜、甘、寧民歌常見的民歌曲調,旋律高昂遼闊、起伏較大,所表達的主體是窮苦人民受壓迫,心情激動、悲憤的情懷,同時也表達了窮苦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全曲旋律激蕩,音調一路向下,給人以悲憤不滿,情緒激動之感。而《錦雞出山》通過形象生動的場景描寫,突顯了勞動人民樂觀積極的精神。對主題的正確理解有助于加深對樂曲的鑒賞深度,能有效的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增長其音樂欣賞水平和音樂能力。此外,在音樂鑒賞中,要注重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音樂主題,以加深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領悟能力。例如《錦雞出山》鑒賞中,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作曲家,你將選擇怎樣的語調表達錦雞出山的各個場景,要通過音樂語言傳遞給人們一種什么樣的情緒。逐漸的引導學生進入創作意境,加深學生對音樂創作的理解和熱情,使其帶有飽滿的欣賞情緒,認真、仔細的聆聽音樂所傳遞的情、景、意蘊等,從內心深處傾聽音樂的美妙與情愫。
音樂鑒賞是高層次的音樂活動,在聆聽中一定要懂得循序漸進,逐漸的掌握音樂的情感等等。音樂主題是整個曲子的靈魂,創作者圍繞音樂的主題進行構思,將所有的音樂要素聯系起來,美妙的表達了作品的情感和意圖。聆聽是理解音樂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只有通過不斷的聆聽,才以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豐富審美經驗。在聆聽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培養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奠定基礎。對于音樂的鑒賞要把握好聆聽的心態、思想等,在反復聽、唱中琢磨音樂的味道,準確把握音樂的思想情懷,以達到更高層次的鑒賞水平,提高廣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1]馮敏娟.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音樂鑒賞學習有效性的思考和建議[J].黃河之聲,2014(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