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威
(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濟南市 250103)
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兩課”教學至今仍然給人留有以下習慣印象:教材理論刻板抽象、缺乏民主和人文底蘊;授課模式多以說教式、灌輸式為主,單調乏味;以單一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思想教育主旨,使內容缺乏應有的爭鳴精神;以及學生對其敬而遠之,專職教師被邊緣化等。其實,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們許多高校的“兩課”教師沒有深入挖掘該課所具有的一些內在優勢,沒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尤其在培養主體職業能力方面未能揚長避短,展現出“兩課”應有的價值所在。
第一,教材豐富的人文理論內容,為“兩課”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施教空間,利于激發主體學習興趣。高職院校的“兩課”雖然僅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但卻涉及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科技、軍事、法律、外交、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豐富知識,這就為廣大“兩課”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知識施展空間,只要施教者通過自身努力占有廣博學識,并配以一定的授課技巧,營造生動實效的“兩課”課堂應不為難事。正如清華大學人文科學實驗班一名姓周的同學說:“一門課是否吸引人,老師的因素占到了50%以上。講的有意思的老師,大家還是愛聽的;而一個水平一般的老師,自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情況更是如此,因為職業院校對受教育者的培養目標重點在于使他們在職業能力方面有所見長,而以上所及課程內容看似與職業能力無關,但如果施教者能夠掌握借力發力的教學技巧,其優勢定是其他課程所無法比擬的。例如,一般職業能力中的團結協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等無不與“兩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夢”的知識點密切相關。所以,專職教師應充分發揮“兩課”話題豐富的獨特優勢,將其充分運用到培養和提升主體職業能力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去。
第二,“兩課”任一話題都無法繞過的“為什么?怎么做?”式的邏輯內容,利于“兩課”教師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以實現既培養其核心價值觀又助推主體職業能力提升的雙層教學目標。?“兩課”教材圍繞任一話題所展開的論述,大都隱含著對該話題所持論點的由“為什么”到“怎么做”的邏輯探討。施教者完全可以抓住課程的這一特點,選用較為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以實現使學習主體既內化理論,又培養職業能力的雙效目的。如教師引導下的、容易彰顯個人創新思維的小組內部討論模式,需要突出團結協作精神的辯論賽模式,必須主動與人交流交往的社會調查模式等無不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理想選擇。總之,只有吸引人、打動人的教學活動才能為進一步實現教學目的提供情感認同。實踐表明,說教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的目標要求。因此,如何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積極性,使主體在主動參與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感悟,并在結合理論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職業能力的提升已成為當下高職“兩課”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至今仍被諸多高職院校的教師所沿用,無形中折損著“兩課”教學在學生心目中應有的魅力,這應成為我們專職施教者的憂慮之處。其實,理論性較強的“兩課”?教材,不應成為施教者教學活動缺乏生動性的借口,相反由于這些理論成果在歷史和現實中幾乎都能找到給以佐證的諸多素材,只要潛心挖掘,不難通過有針對性的施教手段使之鮮活起來。例如教師在法律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就諸如死刑存廢這類爭議性較大的話題創設辯論賽課堂,一方面通過法庭辯論鞭撻違法犯罪丑惡現象、伸張公平正義,使主體獲取法律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學生在參與這種活動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協調配合、語言表達、情緒調控、反省、審美等職業能力。另外象課堂討論、課外調研、室內群體游戲、社團活動等既不失為育人的理想手段,也為培養主體職業能力提供了靈活實效的教學模式,還極有可能一改“兩課”教學從前的冷落頹廢之勢,打造成使學生趨之若鶩的精品課程。
第三,“兩課”不僅反映歷史理論成果,而且還具有緊跟時代脈搏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特點,利于教學課題生動鮮活。追求新鮮感和趣味性的知識是所有學生恒久的學習動機,在這方面,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也不例外,而“兩課”的特點恰恰能夠滿足主體的這種求知需求。因為“兩課”作為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評價歷史,反映現實,而且以展望未來為己任。比如,“兩課”中有關科學發展觀的論述,及時反映了我國人民在社會發展中的強烈愿望。針對此類課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節假日對我國粗放生產、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現狀進行實地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并帶回課堂進行集體討論,老師做最后點評。從而促使他們不僅對國家未來經濟發展道路進行有益的思考,而且還能極大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社會認知,信息收集處理等多方面的職業能力。同時,每天都在發生的國內外新聞事件也為“兩課”話題的新鮮感提供了有力支撐。
培養主體團結協作能力是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反對極端個人主義道德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兩課”教學的重要課程目標,這就為主體團結協作專項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任務性前提條件,專職教師在這方面的教學也必然要濃墨重彩,如果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單純講授這些道德理論知識,必然凸顯其空泛和蒼白,尤其在當今功利價值觀念頗有市場、原有傳統道德觀念都在經歷新挑戰的社會大背景下,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如何使主體理解、相信這類崇高社會觀念并進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信念,施教者必須因勢利導、借力發力,決不可硬性灌輸。培養主體這類職業能力的理論闡釋,重點反映在教材“科學對待人生環境”及“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等章節中。而在生活中這類職業能力又具體表現為與人溝通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為此,可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工藝流程復雜且需多人協同配合才能完成產品組裝任務的工廠車間,或選擇寓教于樂需集體協作的游戲比賽等實踐教學模式,然后再輔以現場分析和理論總結來促進主體培養目標的自我養成。
而社會參與能力與前者在內涵上雖然有部分共性要求,但更強調主體主觀心理上的積極自覺意識。如主動與陌生對象交往的能力、積極塑造“第一印象”的能力、理性處理交往失敗的能力、根據變化自我角色定位的能力、競爭能力等。該類能力既是當下社會發展對主體的普遍要求,也是主體成才被社會所接納的關鍵,所以,要使主體養成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并順利進入角色的職業能力,就必須首先提高他們對能力要求的認知水平。“兩課”教材在這方面已經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知識選擇性空間,如“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正確認識自我、塑造美好形象”、“盡快融入社會、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及“法律基礎”等章節的內容都無疑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較為合理的素材。所以,在明確對能力要求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可輔以社會調查、參加社會義工活動、群體旅游等課外教學活動進行實踐性強化。但必須明確的是,所有以上的教學活動都應建立在專職教師正確引導和師生及時總結的基礎上,使職業主體在總結成敗得失中獲取經驗教訓,以便為下一次的類似活動提供借鑒,否則不可能產生理想效果。
總之,“兩課”在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培養主體良好品質素養、法律意識及特色社會主義觀念的同時,還應根據職業院校的辦學宗旨和學生的自身特點,積極發揮“兩課”固有優勢,以爭取在主體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同樣也能獲得突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