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幸
(哈爾濱金融學院商務英語系哈爾濱市15000)
索爾·貝婁(1915一2005),是繼海明威和福克納之后美國當代最優秀也是最重要的猶太作家。他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獎,國家藝術勛章,是唯一獲得三次國家圖書獎的作家。貝婁的作品主要重復著同樣的主題,主要描寫男性猶太知識分子在美國社會真實生活中的思想掙扎和心理狀態,淋淋盡致地展現了當代美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雖然貝婁也塑造了很多具有不同特征的女性角色,但是由于貝婁自身猶太身份以及無戲劇沖突的寫作風格使其對女性角色的刻畫并不深刻,這些女性人物在作品中通常是附屬于男主人公,通過男主人公的視角來展現,這致使大部分評論家在評價其作品時明顯地忽略了女性角色。貝婁的創作歷程跨越了二十世紀女權運動的萌芽期、爆發期和成熟期,其塑造的女性角色無疑會受到女權運動的積極影響。其實在貝婁的作品中,除了男主人公外,我們也看到很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女性角色,并且這些不同女性角色展現了世界女權運動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代表著女性形象的發展與進步。[1]
《晃來晃去的人》創作于1944年,采用日記體,是貝婁的處女作,奠定了貝婁后續創作的智慧和情感基礎。由于創作作品時,女權運動尚處于萌芽狀態,貝婁受女權運動的影響較少,男權思想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貝婁筆下的伊娃最初被男主人公蔑視和漠不關心然后逐漸地被理解和接受,整個作品交織著夫權主義和女性意識覺醒的矛盾與斗爭。在《晃來晃去的人》中,伊娃被描述成是一名“安靜的女子”她的個性被她丈夫的意識所掩蓋,甚至在貝婁的日記體里,她出現的次數并不是太多。透過男主人公的描述可以看出,她就像眾多的傳統妻子一樣,具有奉獻精神,長久受到夫權的支配。在他的丈夫約瑟夫辭職后等待部隊的出發通知而無所事事時,她負責起家里的開銷,鼓勵她的丈夫進行文學創作。盡管伊娃全力地支持著約瑟夫,但由于約瑟夫內心覺得受制于伊娃導致他們的夫妻關系仍然緊張,與此同時這對夫妻的權力關系也發生了改變。伊娃是年輕充滿活力的,想過一種自由的生活,她在一家圖書館工作,整日工作于書籍和報刊之中,伊娃回到家中喜歡閱讀一些輕松的雜志和書籍作為娛樂,然而她的丈夫出于一種夫權主義的思想,認為這樣的興趣是膚淺的,并試圖去改造她。伊娃越來越想要獨立的生活,她通過疏遠的方式來反抗約瑟夫的控制,最后,約瑟夫意識到自己的自私,也理解了伊娃的需要,進一步認識到追求自由是所有人的需求。[2]
《赫索格》創作于1964年,被視為貝婁的代表作。20世紀60年代是女權思想的爆發時期,在此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不同于伊娃,《赫索格》中的瑪德琳不滿足于充當支持丈夫的賢妻良母的角色,她渴望走出家庭尋求經濟和思想的獨立自由,并努力爭取權力和地位。雖然《赫索格》中,貝婁仍然把話語權賦予給男主人公赫索格,整個作品也是通過赫索格的視角來敘述,但瑪德琳仍是貝婁筆下的勇于進取,具有鮮明女性意識的最典型的,最有趣的女性形象,同時代表了女權主義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典范。
作為男主人公赫索格的第二任妻子,瑪德琳與赫索格的夫妻關系是復雜和變化的,赫索格的大男子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讓其對瑪德琳的態度經歷了從愛到憎恨再到理解與尊重的過程。瑪德琳不滿于充當其丈夫女仆的角色,她受過高等教育,在婦女運動高漲的影響下,其對學術知識和社會地位的追求也隨之不斷高漲。她的丈夫赫索格對瑪德琳的需求不屑一顧,他自私地希望瑪德琳放棄自己的追求而全心全意輔助他的事業,更恐怕自己會被瑪德琳的學術成所超越。赫索格對瑪德琳的學術研究輕蔑的態度更讓瑪德琳堅定了對學術的追求以證明自己。他們的婚姻由于生活和學術上缺少共鳴也由此走向了解體,最終,瑪德琳和赫索格的好朋友瓦倫丁相愛。雖然瓦倫丁的腿部有殘疾,但是和赫索格相比,他樂觀,對生活充滿激情,和瑪德琳建立起一種獨立平等的關系,瑪德琳從瓦倫丁身上得到了理解、尊重和支持,滿足了其精神上的需求。赫索格盡管處處詆毀瑪德琳,但也深陷愛著瑪德琳的泥潭,作品最后,赫索格準備槍殺瑪德琳和瓦倫丁,但從窗戶外看到瑪德琳、瓦倫丁和女兒一家和諧、溫馨的畫面,他放棄了念頭同時也理解了瑪德琳所追求的溫馨而平等的婚姻生活。[3]
在作品中,瑪德琳是美貌、聰慧、能力和冷靜的結合體,盡管她身上也有一些追求物質的人性弱點,但瑪德琳仍是獨立型的新女性形象代表。她用實際行動證明通過努力可以獲得個人發展,職業獨立和真愛。她的自我意識和生活熱情,使她成為美國文學使上最典型的女性角色之一。
《院長的十二月》發表于1982年,這個時期,女權運動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時期。這時期的女性依靠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主動實現自身的夢想,投入到社會生活中爭取權利與地位,她們更注重實現人生理想、追求人生價值、體現人格獨立,并且這種女權思想已經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受當時成熟的女權思想影響,貝婁在《院長的十二月》中塑造了最獨立、有能力的智慧型女性角色-明娜,不同于貝婁之前作品的婚姻關系,明娜的婚姻實現了智慧兼容,和諧的婚姻生活。男主人公科德享摒棄了男性為中心的傳統思維,用愛支持著他的妻子明娜,和明娜在家庭和事業上建立了平等、穩定的夫妻關系。科德享和明娜在同一個學院工作,科德享是院長和新聞學教授,而明娜是著名的天文學教授,是一名感性、精練、聰明、漂亮的女性。明娜專注于她的學術領域,科德享雖然希望他的妻子關注自己的研究領域但他理解并用處理日常事務的實際行動支持著她。愛要克服自私主義,在家里,科德享向妻子講述外界的新聞,在學術上,他決定參加向大眾闡述比奇教授關于鉛污染的地質學理論的科學項目,表明他對科學領域的興趣以及向妻子的研究領域靠攏的決心。[4]
在《院長的十二月》中貝婁從新的視角來塑造女性角色,在其小說里女性第一次以積極的方式被展現,并且從中表明,貝婁接受了男女家庭地位平等的思想以及對女性態度的轉變。
在猶太文化中,婚姻和家庭的權力關系支持男性高于女性,猶太女性被禁錮于家務之中,并從屬于男性。在創作的早期階段,索爾·貝婁對待女性的態度受到根深蒂固傳統猶太文化的影響,其作品總是以男性的視角去展現女性,限制了女性角色在作品中的發展。他對女性是持有輕視和漠不關心的態度,這在約瑟夫的自私主義和伊娃女性意識覺醒的斗爭關系中有所體現。
在第二階段,正值女權思想爆發時期,女性不再滿足于成為一名妻子和母親,她們走出家庭,渴望經濟獨立,思考自己的生活,實現價值。貝婁受到女權思想的影響,從新的觀點看待生活和女性。所以,《赫索格》中的瑪德琳的女性角色更為飽滿,但傳統猶太文化的影響難以消除,導致這個時期他對女性的態度是復雜和矛盾的。在作品中,赫索格對瑪德琳的態度就是復雜的,經歷了從愛、恨、恐懼到理解和尊重的過程。
在第三階段,貝婁對待女性的態度有了新的變化,他以積極的態度描述了《院長的十二月》中的明娜,賦予了她感性、精練、聰明、漂亮于一體的的職業女性形象,并使科德享和明娜建立了穩定平等的夫妻關系,表明了貝婁對女性角色的認同以及對建立健康和諧婚姻關系的樂觀態度和信心。[5]
通過對索爾·貝婁筆下有代表性的伊娃、瑪德琳、明娜三位女性角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女性角色的復雜性和豐富性,進一步了解貝婁對待女性態度的演變過程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貝婁和他的作品。
[1]林芳芳.索爾·貝婁長篇小說中的女性人物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1.5.
[2]張群.男人世界中的女性——論索爾·貝婁小說中的女性形象[J].外國語,2002.674-78.
[3]張曼.《赫索格》中瑪德琳新女性形象分析[J].文化縱橫,2014.478-79.
[4]唐碧蓮.透過女權運動的發展歷程探析論索爾·貝婁不同創作時期的女性形象塑造[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550-53.
[5]紀琳.論論索爾·貝婁女性觀的演進[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