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純超
(四川省宣漢縣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場,四川 宣漢 636154)
宣漢黃牛是地方優良品種,其分布于四川省東北山區,宣漢縣是宣漢黃牛中心產區。宣漢黃牛結構緊湊,體態勻稱,公牛粗壯結實,母牛乳房附著良好,呈碗形或梨形,宣漢黃牛毛色以紅黃為主,鼻鏡以黑色為主。宣漢黃牛能適應山區氣候變化,抗寒、耐熱,能適應山區放牧、使役及粗放的飼養條件。宣漢黃牛是乳肉兼用品種——蜀宣花牛的重要母本。
2.1 保種方法 宣漢黃牛品種資源采取活體保種中的劃定保護區方式保種,由縣人民政府劃定保種區域,確定十個鄉(鎮)為宣漢黃牛品種資源保護區。此區域主要位于宣漢縣百里峽風景區,其養殖環境相對封閉,是保護宣漢黃牛品種資源的理想區域。按照宣漢黃牛地方標準(DB51/T 962-2009)建立核心保種群,充分挖掘宣漢黃牛的生產性能,使宣漢黃牛整體生產性能全面提高,保持5萬頭的群體規模。
2.2 具體措施 宣漢黃牛主要以保護區形式進行種質資源保護。具體保護措施如下:
2.2.1 建立保種核心群 在宣漢縣土黃鎮和樊噲鎮登記建檔810頭核心母牛群,在保種區十個鄉(鎮)登記建檔種公牛70頭。建檔公、母牛符合本品種特征特性,生長發育良好,健康無病,其主要性狀不低于保種技術指標,公牛為特級,母牛為一級以上。
2.2.2 留種方式 采用各家系等量留種,即每一公牛后代留1頭公犢,每一母牛后代留1頭母犢牛。按保種目標性狀選留平均數以上的個體(后備牛測定與留種的比例為2~3∶1)。
2.2.3 交配方式 為避免近交,采用非近交公牛逐代輪換配種制度,或采用公牛隨機等量交配方式(配種的公母比例為1∶5~10)。保種核心群以外的宣漢黃牛保證不近交、不雜交。各鄉鎮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宣漢黃牛進行血統交換。
2.2.4 世代間隔 適當延長世代間隔,降低群體近交增量。宣漢黃牛世代間隔設定為6年。
2.2.5 建立個體檔案 對保種群體建立連續、完整的原始記錄檔案,內容包括:配種記錄,產犢記錄,各階段生長發育(體重、體尺、日增重等)記錄,生產性能記錄,種公(母)牛卡,遺傳系譜,飼料消耗記錄,防疫和診療記錄等。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品種登記制度,制訂科學的飼養管理操作規程和選配計劃。對宣漢黃牛養殖戶進行完整的檔案備案,并與之簽訂宣漢黃牛保種群飼養保種協議。
2.2.6 技術培訓 為確保保護工作有效進行,每年對保種區內的養殖戶和保種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