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星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糧食主產區是指生產條件好,糧食產量高,生產具有比較優勢,除區內自身消費外還可以大量調出商品糧的地區。”[1]根據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主要包括: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安徽等13個省(自治區)。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糧食作物i為主,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底,該區域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的30%,耕地面積約占全國64%,農業人口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0%,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能夠占到全國的60%以上,在我國國民經濟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位置。
我國糧食主產區是我國糧食生產資源稟賦較好,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進一步探索我國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現代化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理論上,不但是對馬克思主義農業現代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豐富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形態,更為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有益的內容。在實踐上,是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積極具體的探索,是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支撐。更是確保國家糧食供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不斷加快,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強化市場導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農業建設投融資機制的制約,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村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農村農田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現象大量存在,不但不能發揮出水利設施的有效作用,甚至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由于糧食主產區的糧食播種面積較大,所以一旦遇到氣候異常年份,極易發生農業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
“2008年,糧食主產區的受災面積為22841千公頃,占到全國受災面積的57.12%,成災面積為13101千公頃,占到全國成災面積的58.79%?!盵2]根據在2011年3月九三學社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提交的《關于進一步加大糧食主產區扶持力度的建議》提案顯示,我國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陳舊現象大量存在,一些大中型水庫存在病險問題。隨著近年來我國異常氣候年份的增加,極端天氣的頻發,薄弱的基礎設施已經不能完全保障我國糧食主產區的正常農業生產,加快糧食主產區農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具備良好的土地、水分和氣候等自然要素。自然資源條件對我國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生產有著重大的影響,這也是我國形成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的基本原因。自然資源條件對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的約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耕地質量下降嚴重。“據統計,1996年時我國糧食主產區13個省份的耕地占有量是12.7億畝左右,而到2008年時耕地占有量只有約11.7億畝,減少了近1億畝。我國糧食主產區的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64%,從保證全國耕地面積18億紅線的角度來看,我國糧食主產區保護耕地的任務異常艱巨。伴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同時,耕地質量也下滑嚴重。其次,水資源地區分布,時間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加劇。以華北為例,地處黃淮海平原的河北、山東、河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但是受氣候條件的影響,2008年以來多次出現冬春連旱,再加上農田水利設施的老化,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以及城鄉之間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再加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導致我國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我國糧食主產區的情況尤為突出。以河南省為例,河南是我國第一產糧大省,也是第一勞動力資源大省和勞動力輸出大省,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統計,“從1978年到2004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和二、三產業就業的總量從133萬人增加到1411萬人,已占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總數的50%多?!盵3]而這種勞動力的轉移,一方面為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給農村,特別是我國糧食主產區的人力資本存量造成了威脅。
目前我國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勞動力的矛盾之處在于,越是具有高文化水平的人,越是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而留在農村的青壯年基本不愿意務農,又不愿意出外務工,而是閑置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普遍高齡化,再加上新型生產技術的欠缺,導致農業生產方式更加粗放,不能開展集約化生產,農業現代化建設路途崎嶇。
我國糧食主產區的主要農產品是糧食,由于糧食商品的特殊性,再加上受糧食定價機制的影響,形成糧食與工業制成品的價格“剪刀差”。最終導致糧食的比較效益和工業制成品相比較低,這就會遏制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扶植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糧食生產與促進農民增收、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
一是,糧食生產與促進農民增收的矛盾。十六大以來,盡管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增加糧食直補等,促使農民收入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和城鎮居民以及非糧食主產區農民相比,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民的人均收入和增幅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并且還面臨著進一步增收難度逐步加大的問題。一方面,盡管糧食價格近幾年出現了大幅增長,但是與之同期增長的還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導致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并沒有實質性的增加。
二是,糧食生產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糧食主產區以種植糧食為主,利稅的工業項目較少,導致地方財政收入困難,出現了“產糧大縣,財政窮縣”的現象,進而政府扶植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和遏制。由于糧食的比較收益較低,不能貢獻過多的財政收入,而國家的一些支農惠農的配套政策還需要地方財政的支持,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矛盾。
此外,糧食生產的低收益率還會導致政府在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會優先考慮能夠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工業項目,從而減少對糧食生產的投入,不利于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
十六大以來,為了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為我國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對糧食主產區的有關支農惠農政策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優化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第一,支農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國家支農資金是中央針對農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撥付的用于支持農業和農村繁榮發展的專項資金。但由于當前我國支農資金的來源相對分散,中央多個部門,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部、國家糧食局、財政部等都有針對糧食主產區的支農資金。再加上各部委管理方式的不同,以及糧食主產區各地方使用資金過程中的監管缺失,導致國家支農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現支農資金用到非涉農項目上,這些都不利于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利益和責任不平衡。我國的糧食主產區長期以來為我國的糧食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的利益和責任失衡現象突出。由于糧食主產區的主要產業是農業,而農業的主要產品是糧食,再加上糧食這種商品的特殊性,導致糧食主產區財政收入偏低,地方財政困難。
第三,糧食主產區的利益流失嚴重。由于糧食主產區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較弱;而我國主要糧食主銷區產業結構中以工業為主導,且工業實力較強,處于優勢地位。由于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現象的存在,導致我國糧食主產區在國內貿易中處于弱勢。
第一,改革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
通過土地流轉,農戶可以在保留依法獲得承包權的基礎上,將土地的經營權通過合法途徑轉讓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經營。土地流轉能夠打破家庭個體生產的這種效率低下的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能夠實施大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但是,針對當前的不規范的土地流轉現象,我國糧食主產區應進一步規模土地流轉程序,嚴格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推進,明確流轉的時間、費用等等。只有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盤活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村現有土地資源,開展大規模集中式生產,才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第二,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解決農業發展資金瓶頸問題。目前,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都很大,同時農村金融還面臨著資金流向城鎮以及供需不平衡等嚴重問題。一方面,“要著力推進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等存量機構的改革,發揮商業性、政策性支農大銀行的作用,著重培育中小金融機構,積極開放縣域金融市場?!盵4]另一方面,省市縣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涉農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好銀行國民經濟“蓄水池”的作用,有效保障農業發展資金的有效供給,支持我國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發展。
第三,完善糧食主產區糧食流通體制,保障國家糧食有效供給。首先,嚴格明確政府和國有糧食企業的權責關系。國家糧食主管部門是代表國家對全社會糧食流通環節進行管理的國家工作部門,不得參與具體糧食經營活動。要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其市場核心競爭力。國家糧食主管部門不得直接干涉企業具體經營細節,努力使國有糧食企業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其次,形成良性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要始終發揮市場在糧食價格形成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優勢。“糧食價格由市場形成,政府對糧食價格由直接定價變為間接調控為主,通過價格保護或吞吐儲備糧等經濟手段和市場供求,促使市場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5]
我國糧食主產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主要的農產品輸出地,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極其特殊的戰略位置。但是,近年來我國糧食主產區多數省份出現了一系列諸如自然災害頻發、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以及耕地承載力不強等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糧食主產區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要緩解自然資源條件對農業的束縛和制約,需要著重從以下環節入手。
首先,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要增加水利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優先安排產糧大縣,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盵6]其次,針對糧食主產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的現狀,不斷加快糧食主產區中低產田改造進度,力求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指出,“繼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計劃分片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范圍?!盵7]再次,要逐步建立堅強的生態保護屏障。糧食主產區各省區要大力開展農村生態修復工作,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工程;同時做好平原綠化,山區水土保持工作,建立糧食主產區的生態保護屏障,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緩解自然資源條件對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的制約,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力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由于我國糧食主產區的主要農產品是糧食,加上糧食比較效益較低,以及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也需要糧食主產區地方財政的支持,所以就造成糧食主產區的地方財政負擔較重,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難度加大。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一種常態利益補償機制,即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耙裱l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充分運用中央縱向與地方橫向兩級財政轉移支付手段,著力解決好各環節利益分配,逐級建立產銷雙方利益補償、共享與風險共擔、分流的運作機制,實施糧食主銷區用‘財政轉移支付換取糧食安全’的戰略。”[8]
首先,要改善優化全國性質的糧食風險基金,“同時改變省級糧食風險基金的配備比例(目前按中央和地方1∶1.5的比例配備),對糧產區應采取特殊的政策,對調出省外的部分應該由中央財政負擔。”[9]以此,就會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強化糧食主產區的財政保障能力。
其次,必須依據市場行情,合理制定非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對糧食主產區的補償額度。由于我國當前的支農惠農政策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執行的,所以糧食主產區對糧食的相關補貼,就會隨著糧食向糧食主銷區的外調而流向糧食主銷區,這就是所謂的利益流失。如果糧食主產區的流失利益長期得不到彌補的話,就會威脅到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
最后,“在糧食主銷區征收庇古稅,建立糧食安全基金?!盵10]庇古稅是向產生負外部性的生產者征收的一種修正性稅種,以補貼產生正外部性的生產者。在糧食主銷區征收庇古稅,可以形成一項糧食安全基金,然后再轉移給糧食主產區政府。
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協調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我國糧食主產區面臨的一大考驗。我國糧食主產區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人多地少,農業在地方經濟中的比重過大,同時保障糧食生產的任務繁重。破解“四化”協調發展難題,需要從土地、勞動力、信息技術和資金等方面入手。
第一,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土地供應。在當前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中期階段,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土地已經成為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爭搶”的生產要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農業發展、糧食生產必備的土地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在保障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從挖掘、整合現有土地資源潛力入手。既要保證工業用土地,也要保障城鎮建設用地,必須解決好工業、城鎮建設和農業用地之間的關系。
第二,統籌解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所需的勞動力問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除了面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爭搶”土地資源的現實問題之外。作為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為活躍的勞動者,也是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爭奪的生產要素之一。當前,我國糧食主產區總體上勞動力富裕,但也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分配不平衡等問題。這就要求,要繼續提高我國糧食主產區城鄉教育水平,為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提供更多高素質的勞動力。此外,還要堅持產城互動,以產業發展為契機,推動更多優質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加速城鎮化建設進程。
隨著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的不斷轉移,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高齡化現象突出,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繼續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技能,成為現代農民。其次,大力引進新型農業勞動力,使其成為現代農業工人。在工資待遇,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出臺相應配套政策,使其為長期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
第三,優化資金在城鄉和工農業之間的配置機制。資金在工業建設、城鎮化建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離開了資金的強有力支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就如同空中樓閣。由于當前我國糧食主產區發展資金的有限,決定了必須在城鄉和工農業之間處理好資金的配置問題。首先,“合理確定并逐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在農業市場體系、農產品監管體系、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用財稅金融杠桿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等。”[11]其次,我國糧食主產區要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通過提高自身的經營方式轉變、組織程度的提高;以及技術的進步,最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出率。
第四,發揮信息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努力實現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產業化可以大大加快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應對自然、市場風險的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八^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信息咨詢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盵12]我國糧食主產區在實現農業信息產業化的過程中,要始終結合地方實情,以先進信息科學技術為引領,以農業產業鏈為對象,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逐步實現信息化,加速實現農業信息化。
總之,要加快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要在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農村金融以及糧食流通體制等領域深化改革,破除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體制性障礙。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點從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素質,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新型節能循環型農業等環節入手。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和保護力度。不但要優化和改善相關支農惠農政策,更要建立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的利益平衡機制,激勵糧食主產區政府和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最后,要堅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要妥善配置好勞動力、土地,資金在城鄉,工農之間的流動,統籌城鄉工農發展。
[1]張利國,王慧芳.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演變探析[J].農村經濟,2009,(9):40.
[2]趙 波.困境與突破:構建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的長效機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5.
[3]施孝忠.河南省加速勞動力轉移與保持農村社會生機和活力研究[J].農業經濟,2008,(2).
[4]杜曉山.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支持“三農”改革發展[J].中國農村金融,2012,(6):17.
[5]趙予新,馬文婷.河南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0,(1):21.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10]楊建利,靳文學.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利益平衡機制探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2):133.
[9]孫艷霜,金盛紅.糧食主產區:困境、希望、出路[J].吉林農業,1999,(8):5.
[11]劉斯斯.專訪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維寧:加快中原經濟區崛起探路“三化”協調發展[J].中國投資,2012,(1):81.
[12]劉自軍.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探討[J].河南農業,200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