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紅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黔東南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總面積為3.03萬平方公里,全州轄1市15縣,206個鄉(鎮)。2012年戶籍人口459.22萬人,常住人口347.27萬人,有苗族、侗族、漢族、布依族、壯族等33個民族,全州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自改革開放以來,黔東南州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全州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顯著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改善,民族區域自治得到貫徹落實,公共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民族民間文化得到進一步保護和挖掘,民族群眾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增強。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黔東南州由于歷史,地區現實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各民族的團結奮進是關鍵。我們應立足現實,直面不足方面,研究相應對策,努力推進黔東南州的發展、和諧、繁榮,加快建成小康社會。
黔東南州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經濟總量不大,經濟發展的質量不高,經濟增長方式很大程度上屬于粗放型,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總體上講,全州處于“欠發達、欠開發”的水平。具體來說,全州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足方面有:
一是工業發展相對滯后。黔東南州的工業基礎差,企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產值總量少,經濟效益低。目前黔東南州正處于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工業增長主要依靠冶金、電力、化工等產業的拉動,高耗能產業占比重大的問題仍沒有較大改變,高載能企業產值占工業企業產值的70%以上。
二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農田基礎設施不夠。全州人均耕地面積0.166畝,低于全國人均水平,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18畝的警戒線;“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949元,僅相當于全省的95%,全國的57%”[1]。全州農業以畜力耕作為主,手工勞動為鋪的耕作方式。戶均耕地規模小且分散,難以進行規模化生產,農田灌溉以大水漫灌的方式為主,以動力抽水灌溉的耕地較少,靠天吃飯的狀況從根本上未得到改變。由于增收渠道少,加之農資價格高位運行,使得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三是該地區土地石漠化現象較為嚴重。黔東南州的凱里、麻江、施秉、臺江、三穗等市縣分布150多萬畝連片的白云質砂石山,石漠化較重,生態環境較差。
工業發展滯后、農業生產水平低、生態環境差對黔東南州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帶來重要影響。該地區經濟增長與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對各種資源的利用率低,資源浪費較大,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較為突出。這必然影響著黔東南州的發展。
黔東南州社會基本穩定,各民族和諧共處。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全州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近些年該地區發生的一些群體性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民族群眾未能理性維權,境外勢力的影響,政府的社會管理,特別是對群體事件的防控不夠等。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刊發的研究指出,“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對出現的思想問題不能及時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疏導群眾,使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成為誘發突發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線。”如2009年5月黃平群體性事件。民眾資源爭奪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也不能忽視。基于歷史等因素,一些地方民族群眾為資源而引發群體性事件,多涉及山林土地權屬糾紛、征地拆遷、特殊群體利益訴求、勞資糾紛等問題。如2009年9月錦屏爭搶木材群體性事件;2012年3月,貴州省虹博礦業有限公司與雷山縣永樂鎮開屯村發生礦群糾紛。這些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對社會穩定產生不良影響。
二是全州社會治安防范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民族區域自治需進一步落實。近年黔東南州的各類違法犯罪案件較以前少了很多,但一些特別刑事案件、非法宗教活動應引起重視,如2014年凱里1·13特大刑事案。在民族問題方面,該地區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常常多種問題交錯,相互影響,如發展問題與民生問題交織、穩定問題與民族宗教問題交織等。這些矛盾、問題易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而復雜化,使社會治安管理的難度加大。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的政治參與、民主法治意識不強,民族群眾參與政治活動的比率不高。個別地方崇拜、迷信“權威”,一定程度地存在“人治”現象。這對推進全州法治化進程,維護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三是全州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健全,覆蓋面不夠,保障能力需進一步提升。該地區流動人口數量大、流動頻繁,而相關管理政策、服務不完善。特別是基層流動人口管理部門無行政執法權,對有效發揮行政管理職能以保障群眾權益增加了難度。州黨委和政府想方設法,積極推進民族群眾就業。但一些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等仍然面臨就業壓力或困難。基于財力等因素,使全州社會保障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以2009年為例,該州人均生產總值為6234元,只相當于全國的24%和全省的60%。[2]醫療衛生,保障房、拆遷安置等民生工程仍需完善和加大建設力度。如果這些民生問題處理不當,則會增加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民族團結與民族文化素養、民族文化差異密切相關。黔東南州在民族文化與民族團結方面存在的不足有:
一是整體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黔東南州民族群眾文化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相對東部發達地區來說,全州民族整體文化素質仍需進一步加強。如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例不高,一些地方民族群眾文盲半文盲占一定比例。在廣大農村勞動力中,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對我國發達地區較低,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僅占50%。基于群眾自身科學文化素質的影響,一些民族群眾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這使得民族群眾在一定程度上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
二是不當的旅游文化開發給當地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旅游文化開發對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當開發,影響著當地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不當的旅游文化開發對民族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價值庸俗化、過度商品化等。
三是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發展不充分,影響著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團結。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全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全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仍然不夠,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還不能滿足民族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州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民族民間文化活動陣地建設不夠,精品文化需進一步弘揚、開發;一些地方民族文化后繼乏人,加之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在民族文化教育發展方面,現成的專業教材不多,專業教師少等。這對進一步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增進民族文化的理解、交流、傳承發展,以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民族團結不利。
立足實際,大力推動黔東南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生態保護,注重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深入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提高社會基層管理能力和工作實效,以民生為本,促進全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
首先,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是黔東南州穩定、團結的物質基礎。
推動黔東南州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促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關鍵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統籌規劃,把戰略性和適應性調整相結合,促進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升級,建設生態經濟。加快發展城鎮經濟,重點發展凱里城市經濟圈,使其形成區域中心城市和黔東黎平、榕江、新城三個區域次中心城市,穩步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小城鎮。通過優化政策、加大財力、創新科技,抓好現代煙草農業、茶葉中藥材種植、草地畜牧示范縣建設等。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重點發展以民族民間節慶活動為主的會展產業、以民族歌舞表演為主的演藝產業、以民族銀飾為主的工藝產業。對于政府,一方面對全州經營旅游業的當地居民進行教育引導,提倡合法、文明經營。另一方面對全州旅游項目開發、旅游業發展統籌規劃,做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全州各民族物質生活水平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和諧共處。
其次,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質,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是推進黔東南州發展、穩定、團結的根本。
各民族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是黔東南州民族地區發展、穩定、團結的根本。必須始終堅持“教育興州”,大力發展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不斷提高全州民族的現代思想文明素質,增進各民族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樹立振興黔東南州的共同理想和培育奮發有為的精神,為全州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同時,注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通過規劃建設,有效保護、開發體現苗族、侗族等民族特色的文化,滿足各民族基本文化需求。通過舉辦民族文化藝術節,建設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如雷山西江、黎平肇興民族文化村寨以及施秉杉木河漂流、鎮遠古城等民族文化基地。以此激發全州民族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培養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推進該民族地區發展、穩定、團結。
其三,深入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進民族民主政治建設,是推進黔東南州發展、穩定、團結的關鍵。
根據黔東南州現實,深入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保決策符合各民族愿望和利益,努力為民族群眾辦實事。建立健全各民族民主議事、訴求表達、權益保障等制度,積極推動基層民族自治建設。通過民主自治管理,保障各民族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自治權利。各級黨政部門一方面要加強民主監督,抓好黨務公開和政務公開工作,提高辦事透明度和效率,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另一方面,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加強社會法治,保障民族群眾的權益,以贏得民族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同時,充分發揮該地區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引導民族群眾依法規范村規民約,通過對傳統的族長、寨老的組織引導,發揮民族民間組織在民主法治、民族民風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使民族地區民間組織為促進民族自治、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發展做貢獻。
其四,改善民生是增進黔東南州民族團結互助,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在改善民生方面,應針對全州實際,統籌規劃,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養老等制度,著力保障失地農民、城市低收入者和無業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生活,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就業等制度,采取多渠道、各種措施增加就業容量,推進下崗失業人員、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把城鄉建設與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統籌起來。通過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不斷改善各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加強社會維穩工作,加大基層矛盾排查糾紛力度,規范和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堅持用“民生優先”的理念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注重對各民族關系和民族文化差異、矛盾的調解以及對群眾的土地征收、拆遷補償等問題的及時解決。完善突發事件預警、應對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保障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
[1]牟秋菊,諶偉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農村貧困現狀分析[J].南方農村,2013,(5).
[2]廖少華.大力加快黔東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凱里學院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