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森
(晉中學院,山西 榆次 030600)
古語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本應是教化頑劣,提高修養的地方,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道德高地”。然而,近年來,高校頻繁出現貪污腐敗現象,在社會上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如何遏制高校腐敗勢頭,已成為社會熱切關注、中央高度重視的一大焦點。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大潮,其招生規模不斷擴張,高校辦學主體越來越多元化,各項經費也隨之蜂涌而來,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擴大和越來越行政化管理的傾向是導致高校出現腐敗的根源,集中表現以下環節:
1.招生領域:學生招生管理人員濫用職權,以公權徇私,將招生名額與金錢置換謀取私利。2.基建項目:學校基建工作人員在大中小型工程項目、維修保障部門中不按規定招標或假招標,從中收取回扣或貪污受賄。3.物資采購:負責采購學校圖書、儀器設備、學生用品、膳食、水電暖、藥品器械等物品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以權謀私,中飽私囊。4.財務管理:財務管理人員做假帳,挪用公款,或公款私吞或放高利貸,或采取假報銷手續違規操作,甚至與其他校內外管理人員或領導相互勾結擴大自身不正當收益。5.科研領域:科研方面關系立項,審查放水,學術造假,在科研經費的使用方面非法截留。6.學生工作領域:如在考試、入黨、獎助學金等方面,管理部門領導弄虛作假,想方設法為自己謀取利益。7.校院級管理領域:學校管人管錢管物的部門在具體管理中權錢交易、循私舞弊,以權謀利。8.校辦產業領域:學校在產學研、校企政、校企社合作中以借辦企業或產業為名進行金錢洗白活動,或進行權錢交易。總之,上述領域出現的腐敗行為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摧毀了人們對高校這個的信任和信心。
主要體現為對高校校級領導的監督機制不到位。目前高校紀檢監察部門的工作人員多數從學校內產生,且按現行管理體制,高校紀委在上級紀委和學校黨委雙重領導下工作,高校紀委難以監督校級領導。同時,高校紀檢監察部門由于受到業務知識、人力的限制,面對多個領域的監督難以深入和有效進行。
高校的部分人員長期任職某一重點崗位,對工作環境、業務流程十分熟悉。有些制度并未制定明確的約束性較強的條款,這些漏洞令腐敗有機可乘。如在招投標領域,對于校內評標專家的遴選目前就無明確的統一規定,給了腐敗分子可乘之機。再加上“一崗雙責”的制度實施前提界定不科學,宣傳不到位,后期落實不嚴格,出現了眾多的講人情、講寬松、甚至職責不明晰出了問題相互扯皮、只注重調查事后不了了之,懈怠懲處等現象,一定程度上也滋長了腐敗現象。
大學領導集教育家、企業家和官員三種角色于一身,學校行政化色彩較濃,權力過于集中,外部監管存在著薄弱環節,造成高校腐敗頻發。行政領導往往也是學術社群系統的重要成員,各個權力之間缺乏制約,學術權力和民主權力相對弱勢,為腐敗發生提供了便利。加之很多高校不注重政務財務公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方面的“權力尋租”。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一切向錢看”的思想盛行,崇尚學問的校園文化逐漸變質,教師兼職,學生打工,各種“功利”“勢利”’現象層出不窮;官本位思想嚴重,為師生服務的理念嚴重淡化;“僥幸心理”“哥門姐門義氣”、“官官相互”等亞文化占據學校文化陣地。此外,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學術成果的定量化、物質化促進高校腐敗現象頻發。
消除高校腐敗隱患,關鍵在于制約行政權力,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行以教育和學術為本的管理,防止行政權掌控所有權力,導致權勢交易盛行。
廉政文化建設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只有在理論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實踐中有所發展。首先,必須加快廉政文化的課題研究和學科建設,推進廉政教育和研究的多樣化、趣味性,避免聽課單一化。其次,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的原則,積極挖掘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樹立新型的廉政道德和價值觀。最后,廉政文化建設與教育應注重實效性,再次要注重突出統籌性和大眾性,從大局著眼,小處著手進行廉政文化的建設和宣傳,調動大家參加廉政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要強化教育經費監管,嚴格執行高等學校財經制度,健全經濟責任制。加強科研經費預算申報評審、支出審核等制度建設。加強對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加強一崗雙責制度,重點是對職位進行工作分析,明晰責任。最后要落實獎懲制度,對一切違法亂紀行為加大懲治力度和時效性。
應在高校易腐敗的重點崗位建立人員輪崗制度,避免部分人員由于長期從事某個崗位而逐漸權力膨脹。尤其是高校組織人事、招生錄取、財務管理、物資采購、基建修繕等關鍵領域的一些崗位。可在高校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和管理崗位聘任工作中,實現部門之間的交流制度。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因此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面。要實行制度管人,民主監督,認真落實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黨政聯席會議、教工代表大會、師生與高層領導座談會等制度;強化教指委和學術委、評估監控委員會、紀檢委、高校退體員工組成的自律監察委員會對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暢通舉報和校領導信箱舉報渠道;積極探索校外審計和專家對領導干部的績效考評制度,也可實行校際間的盲審制度。
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去行政化,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實行以教育和學術為本的管理,實行專家治校。另外要避免權力過于集中的現象,領導班子集體決策時,其他成員先發表意見,黨政“一把手”最后表態發言,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集體決策,最后形成決議。在重大問題和項目的討論上可由紀檢委派代表或兄弟學院代表參加,互相學習探討,同時也起到監督作用。
要實行民主管理,陽光行政,特別是財務政務要透明公開,杜絕暗箱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校院兩級應做到把每年的財務向全校師生公開,通過學校網絡或公告欄的形式,讓一切公布在陽光下。師生員工有了知情權,才會真正擁有參政議政的能力,才會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使管理人員真正做到“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
[1]史孝強.高校學術腐敗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2]傅江浩.加強高校干部廉政建設芻議[J].湖北教育科學論壇,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