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雙近,張保紅,林添輝
中山市黃圃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中山 528249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伴高血壓病屬于內科急癥之一,一般患者起病急、容易惡化、病死率較高,必須早診斷早治療,積極搶救。我院于2010年3月~2014年12月期間對64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伴高血壓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硝酸甘油針劑治療,臨床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64例患者均為我院ICU科、內一科住院患者,診斷符合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和高血壓病的標準[1]。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和腦血管意外等。
64例患者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為55~80歲,平均69.63±4.51歲。所有患者均出現嚴重紫紺、突發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樣痰、有瀕死感等心力衰竭癥狀和體征,血壓升至140~231/90~140 mmHg且心功能Ⅳ級。將64例患者分為隨機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血壓等方面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1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診斷標準 心功能診斷標準按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的分級標準分為NYHAI、Ⅱ、Ⅲ、Ⅳ4級。
1.3.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按照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治療,給予常規處理,包括心電監護、吸氧、鎮靜、控制血壓、強心、利尿、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強化降壓組給予口服減壓藥+硝酸甘油針30 mg(加生理鹽水44 ml),避光情況下通過微量泵泵入機體。將標準降壓血壓維持在115~140/70~90 mmHg,強化降壓組血壓維持在90~115/50~70 mmHg。
顯效:用藥0.5~6 h內患者心衰急性癥狀得到緩解,可以平臥位。肺部聽診干濕性羅音明顯減少或完全消失,心功能改善達到I級或完全恢復正常。有效:用藥6~12 h內心衰急性癥狀好轉,且患者心功能改善達到Ⅱ~Ⅲ級。無效:用藥12 h后患者癥狀未改善,心功能仍為Ⅳ級或者患者死亡??傆行拾@效與有效。治療7 d后,與常規治療的對照組進行康復出院人數比較。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32例中顯效15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無死亡病例,總有效率為93.75%(30/32);對照組32例中顯效7例,有效14例,無效10例,死亡1例,總有效率為65.63%(21/3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2,P<0.01)。
住院7 d康復出院人數:強化減壓明顯優于對照組的人數(30/21),有統計學差異(P<0.01)。對照組出現1名死亡病例,因本疾病危重,出現病情惡化所致;且樣本研究病例比較少,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尚未明確。
觀察組中有2例患者在強化降壓用藥6 h內出現低血壓反應,硝酸甘油減量或停藥后血壓回升。
有研究表明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為1.3%[2]。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并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約占所住院有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患者的60%~70%[3-5],病情易惡化,病死率高。降壓藥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并高血壓病不可或缺的藥物。硝酸甘油針靜脈注射起效快,降壓作用比硝普鈉針弱;小劑量具有擴張外周小靜脈作用,減少血液回心的量,降低心臟前壓力;使用較大劑量能夠擴張外周小動脈,也可以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臟后負荷,增加左心室排出量;有擴張冠狀動脈作用,增加冠脈血液供應,使心肌能夠得到更多的氧,改善心肌缺氧狀況。
作為強化降壓治療方案時硝酸甘油靜脈針泵入量一般比較大,具有強有力擴小動靜脈平滑肌松弛,從而降低前后負荷,使左室排出量增加;另有慢性心力衰竭并高血壓病或者通常合并冠心病,擴張冠脈,改善心肌供血,有改善心功能作用;可能通過以上機制使強化降壓治療時比對照組更有效。研究表明強化降壓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伴高血壓治療緩解癥狀起效快、療效好、副作用?。槐狙芯窟€得出有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但應注意的是,強化降壓過程有低血壓發生;建議采取逐步減量法停藥,以預防出現血壓反跳現象。
綜上所述,進行強化降壓方法對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期伴高血壓的患者能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優于對照組,有臨床應用價值。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247.
[2]顧東風,黃廣勇,何 江,等.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1-4.
[3]上海市心力衰竭調查協作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學及治療狀況調查[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24-7.
[4] 杜智勇,沈安娜,蘇 亮,等.基于1H-NMR的模式識別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代謝組學中的應用[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2(3):415-6.
[5] 郭新芳.胺碘酮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臨床觀察[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28(10):1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