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強,原玲玲
南方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醫學領域的科技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要求醫學從業者不僅需要關注人類軀體的健康,還應尊重其獨立的人格和心理的需求,進而越來越強調醫學行為中的人文主義精神,這些轉變使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與人文素養教育缺失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傳統的醫學研究生教育,關注的核心在于培養醫科研究生掌握現代化醫學科技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關系逐漸復雜化,以及醫學行業的特殊性,都要求醫科研究生在從業的過程中除了應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及臨床技能,還必須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這就包含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因此,現階段醫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顯得格外重要,關系到社會進步、醫患關系改善、個體的自身發展等諸多層面的問題,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因此更加意義深遠。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劉德培院士就曾經提出: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理念,醫學的使命就是對人從生導師的全過程的關愛和尊重[1]。因此,醫學研究生教育應轉變教育理念,切實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以適應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交融,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醫學人文的素養包含離人文精神、人文知識和人文技能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2]。人文精神是一種重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精神,保護人類創造價值和理想,是對人主體生命的終極關懷;人文知識包含廣義上了解人文精神的各種知識,比如哲學、心理學、法學、美學和管理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而人文技能則是如何在實踐工作中運用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方法,可以被認為是人文精神和知識的具體化展示。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在社會發展層面的關系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在古代,知識的積累有限,原本沒有文科理科的區別。自產業革命以來,人類知識呈爆炸型增長,自然科學越分越細、越鉆越深,尤其是進入大科學時代以后,重大的科學進展都離不開巨大的物質支撐和技術平臺,很難靠個人獨立完成,即使原創性基礎研究仍可以由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共同完成,但也必須在前人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前進。所以,越來越細的學科細化是社會知識積累和發展的必要。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和90年代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建立,醫學的發展拓展到更寬的視野和更廣泛的領域,對醫學研究生的教育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曾在2002年出版的《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中提出過涉及7個領域包含和60項反應教學效果的指標,這其中就涵蓋了“職業價值和態度、行為和倫理”、“溝通技能”、“批判性思維”三個領域,占到了近一半,國際上對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3]。今天,我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而奮斗。醫學研究生作為我國高層次醫療衛生事業的儲備軍,必須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融會貫通的概念,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以批判性的思維、開放性的事業、創造性的融合打通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為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服務。
醫患關系的矛盾是近年來社會發展過程中被普遍關注的熱點,社會輿論存在著醫務人員的偏見和誤解,在某種角度上來說,醫療人員成了醫療體制矛盾的替罪羊。醫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工作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廣義上來說,醫德同時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反映著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面的狀態和發展趨勢[4]。狹義上講,醫德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醫療衛生事業的水平,也關系到社會對整個醫療群體的看法。因此,醫學研究生教育中應該注意樹立一種更全面、更系統的醫德觀,并貫穿于整個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中去。與此同時,醫學研究生還面臨良好的學術道德支撐,這是學術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證,進而是國家科技發展之根本。醫科研究生應培養實事求是、踏踏實實的學術態度,啟發批判、創新的科研思維,時刻保持對學術工作的敬畏之心,這樣的科研成果才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
醫科研究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臨床實踐的機會,他們在臨床實踐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容質疑,作為醫療單位的人員補充是很多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生存現狀。但是醫療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學生自身的法律意識薄弱,釀成惡性事故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著名的“北大醫院在校研究生無證非法行醫致教授慘死事件”。和2009年11月3日,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專題片中發現,涉及這場慘劇的醫護人員中,有12人都沒有拿到職業資格,事件的主角陳某,則是還未畢業的在校研究生。而研究生作為醫療單位人員參與醫療行為的現狀,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5]。因此,加強醫科研究生法律知識的教育,將醫療法律和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加入醫科研究生人文教育體系的必修內容,是刻不容緩的,是醫療安全的保證,也維護學生自身合法權益和行業形象的重要舉措。
醫學的人文屬性,承載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最高價值,使得醫學從她誕生的哪一天起,就是一種被世人公認的高尚職業。醫療衛生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是肩負國家發展重大使命的特殊領域。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社會疾病譜變化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慢病凸顯,這些多因素成因的疾病診療更為復雜和困難;大量高精尖設備和高新技術涌入大醫院,使醫院的質量要素和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也引發了新的倫理問題;新的醫學模式被廣泛認同,人們追求健康意識增強,對醫療服務需求大增,由此產生了很多法律、社會問題,在社會矛盾增多的大背景下醫患關系呈現前所未有的緊張。面對這些的新情況,一方面,人們期待政府有更多政策設計層面的新舉措,另一方面,社會期待高等教育尤其是醫學教育、醫院管理應有新的作為。
事實上,當下醫療衛生服務中的許多問題,如醫療服務資源統籌、基層醫務人員緊缺,醫療保障體系的不完善等問題,并憑借醫院或是醫科院校所能解決,醫患關系緊張的成因也十分復雜。但就醫務人員隊伍而言,人文素質的提升確實是一個倍受關注而又十分重要的命題。在2012年8月國內的一次“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論壇上,眾多專家在剖析醫患矛盾時認為,目前醫學、醫院、醫生都較普遍缺乏人文情感,產生了由科技進步帶來的“去人性化”、醫患情感溝通的“沙漠化”等現象,成為導致醫患關系日漸緊張的原因之一[6]。有專家指出,我們多年來更多注重規章制度建設,而忽視了對醫務人員道德信念的塑造;在醫學教育上更多注重培養‘醫匠’,缺乏“人性豐滿”的教育;醫院的職業培養中還沒有把職業道德、人文精神放在應有位置上。
縱觀醫學的發展歷史,良好而濃厚的人文社會基礎,是造就卓越醫學成就的根本。若失去人文精神的支持,醫學的發展至少會導致兩個嚴重的后果:一是會成為整個醫學科學體系發展的阻滯;二是醫學完全背離了以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變成一門‘冷血’的學科。
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發育健全的人格是實踐人文精神的基礎,在經濟社會急劇轉型的當今大背景下,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在整體上呈高發趨勢。醫科研究生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有比較長的職業成熟期,在經歷了本科教育之后,醫科研究生還必須經過讀研、醫師規培等過程才能正式投入工作,而這個階段又正是年輕人婚戀、就業壓力最大的時期,醫學行業承受的壓力又非常大,對年輕的醫科研究生來說,都面臨著比其他同齡人更多的壓力源。國內學者的研究明確指出,醫學研究生面臨著“三大壓力”,即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和經濟婚戀壓力。王洪恩等在醫學研究生常見壓力事件調查同樣顯示,醫學研究生的壓力集中在學習、就業、感情及經濟4個方面,其檢出率均超過50%[7]。就業和生活得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從而使醫學研究生在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常常處于一種矛盾狀態,進而引發了不少人心理問題甚至心理危機[8]。醫科研究生群體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社會的有用之才,這個群體心理健康的質量的優劣關乎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醫科研究生健康心理培養的重要性,通過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在教育過程中形成長效機制,加強調查研究和監督管理,將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建設作為培養工作的重點。
綜上所述,醫科研究生群體是我國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培養的目標是醫療行業的骨干,國家醫藥衛生建設的精英,也是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高素質科研、應用型人才,因此除了專業知識外,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因此,人文精神必須貫穿于醫科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教育群體應該認真審視醫科研究生精神層面的現狀,積極分析和探究問題的成因,開展科學的調查研究,制定有效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以期培養出人格健全,價值觀端正的優秀感層次醫學人才。
[1]孫 媛,陳艷霞,陳曉燕,等.人文精神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醫學與哲學,2013,34(19):84-6.
[2]孫慕義.開放的醫學與開放的人——關于醫學人文學術研究的若干問題[J].醫學與哲學,1997(10):16-20.
[3] 易露茜,陶立堅,陳啟元.醫學教育改革與國際標準的研究[J].醫學教育,2005,8(4):9-12.
[4]楊 萱,孫建平,楊 旭.現階段醫德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3):159-60.
[5]11.04人民網[Z],2000.
[6]王星明,王艷華.西方國家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2):30-1,76.
[7]宋 建,戴家雋.我國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學術探索,2012(12):180-2.
[8]王洪恩,潘興麗,吉 峰.壓力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9):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