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戰國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需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理念,也是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不少教師在實施創新教育的時候,會對創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等有所困惑。下面,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對創新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 ? 教學策略 ? 創新教育
一、明確教學目標
要落實創新教育目標,就要制定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技能、素質等各方面出發,教給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技巧,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具體來說,創新教學要有以下幾種性質:1.發展性。發展性教學要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注重學習的過程,通過積極的思考和語言實踐,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2.主體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但是主導并不是主宰,教師不能以權威者的姿態去命令學生,要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開放的學習氛圍。
二、展現學生個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而學生個性的發展及創新求變正是滋生創新意識的土壤。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種教育理念,對學生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其更好地適應了學生的自身需求,并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釋放和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采取下面兩種方式來發展學生的個性。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好奇心、探究欲、積極進取、自信心、自制力、勇于挑戰等個性品質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品質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和保證。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奮斗精神。
運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和設計的教學活動都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征,并以此來調整自己在教學中的方法和策略,把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學過程要靈活多變,不能統一要求。這種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分層次教學上,這樣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現,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激發學生主動思維
傳統教學模式下語文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常規性的思維鍛煉,而創造性思維指的是具有創意的、新穎的、別出心裁的思維。所以,素質教育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在培養常規性思維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是創新教育目標之一。為了落實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以下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思維。
(一)鼓勵批判
什么樣的觀念決定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傳統的教育是被動的教育,“唯書”“唯師”成為了固有意識,使得學生缺乏批判和質疑精神。質疑是創新的基礎,若對現有的知識沒有質疑,那就沒有創新。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批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將批判精神滲透到教學中去,這樣才能把知識轉變為創新的源泉。另外,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批判精神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不是隨便說的,也不是故弄玄虛。
(二)鼓勵質疑
問題是創造的源泉。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就要鼓勵質疑,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去進行探究,展開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大膽想象、勇于質疑、暢所欲言,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迸放出思維的火花。
(三)鼓勵想象
別出心裁就是一種創新,它是學生靈性和智慧的體現。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服從自己、服從教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常訓練學生的求同思維,這是不對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傳統教學中 “唯書”“唯師”的陳舊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能夠別出心裁,標新立異。
四、實施開放性的課堂教學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自由發展。實施開放性教學策略,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教育觀念
教師要認識到,語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最終目的,要把能否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衡量課堂教學成敗的標準。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把原來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把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為中心,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向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中心轉變,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二)拓寬教學內容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缺乏對運用教材的靈活性,教學不能向廣度和深度延伸,這樣,課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教學要從教材出發,但是不能局限于教材,應該超越教材,創新教材。以創新教材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把教學內容和課外書籍結合在一起;把教學內容和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
(三)拓寬教學空間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場所,但不是唯一的場所,語文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豐富性、廣泛性,這就需要拓寬課堂空間,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互動的教學空間,為創新教育創設一個更加合適的環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一個封閉的空間走進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總而言之,教師要牢記自己肩負的責任,在語文教學中,勇于開拓創新之路,積極探索,正確引導,真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所有的“金子”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黃志洪.小學語文優質教學常態化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6).
[2]徐文祥.小學語文“學案教學”的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07(11).
[3]張武升.創造性思維與個性教學模式[J].教育科學研究,2004(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