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祖雄 謝宗強 鐘永華 陳上進 陳先良 姜邦釗
(1.防城港市植保站,廣西 538001;2.防城港市防城區植保站,廣西 538021)
稻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是亞洲地區水稻上一種重要的遷飛性害蟲[1],該蟲通過取食、產卵直接危害水稻,還可傳播或誘發水稻病害間接影響水稻生產。防城港市位于廣西南部,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是稻飛虱由中南半島遷入我國的主要路徑之一,也是長江中下游稻區的主要蟲源地[2]。近年來,稻飛虱在防城港市沿海稻區年發生面積達1.2萬hm2以上,呈趨重發生態勢。目前,吡蚜酮是防治稻飛虱的主要化學藥劑品種,已使用多年,田間稻飛虱已經對其產生了抗藥性[3-4]。為了避免出現因單一使用同一殺蟲劑防治稻飛虱而造成抗藥性急劇上升的問題,有必要開展多種適合當地的輪換使用藥劑篩選試驗。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保護環境生態安全,尋求防治稻飛虱的高效低毒農藥,開展了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25%噻嗪·仲丁威乳油等7種藥劑防治稻飛虱藥效對比試驗,以篩選出防治稻飛虱的最佳藥劑。
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江蘇綠葉農化有限公司)、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鹽城雙寧農化有限公司)、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5%噻嗪·仲丁威乳油(江蘇華裕農化有限公司)、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陜西美邦農藥有限公司)、20%仲丁威微乳劑(江西博邦生物藥業有限公司)、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江蘇東保農藥化工有限公司)。
試驗在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鄉江山村水稻田進行。試驗田質地為潴育潮泥田,有機質2.5%,PH值5.8,水稻于2014年7月18日播種,8月5日移植,拋秧田,2.0萬-2.2萬叢/667m2,施藥時水稻生育期為分蘗期。供試水稻品種為深兩優5814。
試驗共設12個處理(見表1),每處理4次重復,共48個小區,各小區隨機機組排列,每小區面積為30 m2。

表1 田間藥效試驗處理設計
在2014年8月23日下午采用“衛士牌WS-16P”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噴施一次藥,相當于在稻飛虱若蟲發生始盛期(試驗時稻飛虱以2-3齡若蟲為主,蟲口密度為1200頭/百叢以上,稻飛虱種群以白背飛虱為主,占81.6%)用藥,用水量為60kg/667m2,進行葉面均勻噴霧。
施藥當天為晴天,氣溫26-33℃。試驗期間,最高氣溫33.5℃,最低氣溫22.0℃,降雨天數3d,總降雨量為75.4mm。
參照GB/T 17980.4-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蟲劑防治水稻飛虱試驗方法進行調查統計。在施藥前調查各小區稻飛虱的發生基數,并在藥后第1、3、7、14d各調查1次稻飛虱發生量,并分別計算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校正防效)。本試驗調查不區分稻飛虱的種類,以田間褐飛虱、白背飛虱混合發生總量計算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K0為對照區藥前蟲量;CK1為對照區藥后蟲量;PT0為處理區藥前蟲量;PT1為處理區藥后蟲量。
由表2可見,藥后1d,稻飛虱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的藥劑品種有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和150g/hm2、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20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280g/hm2、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30g/hm2;以處理9(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20g/hm2)最差,處理5(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75g/hm2)和處理10(20%仲丁威微乳劑450g/hm2)次之。經DMRT統計分析發現,處理11與其他各處理之間,處理4和8與處理1、2、3、5、6、7、9和10之間,處理2、3、6和7與處理1、5、9和10之間,處理1與處理5、9和10之間的防效差異顯著;而處理4、8之間,處理2、3、6、7之間,處理5、9、10之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以上試驗結果表明,藥后1d,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和150g/hm2、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20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280g/hm2、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30g/hm2對稻飛虱的防效具有較好的速效性。
由表2可見,在藥后3d,處理1(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g/hm2)、3和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和150g/hm2)、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稻飛虱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均超過了90%,其中以處理4的效果最好,防效達95.73%,其次是處理1和處理3;以處理9(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20g/hm2)的效果最差,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分別只有79.14%、82.75%,處理5(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75g/hm2)和處理10(20%仲丁威微乳劑450g/hm2)次之,防治效果分別為86.91%、85.32%。經DMRT統計分析發現,處理4與其他各處理之間,處理 1 與處理 2、3、5、6、7、8、9、10、11 之間,處理 3 和 8 與處理 2、5、6、7、9、10、11 之間,處理6和11與處理2、5、7、9、10之間,處理2和7與處理5、9和10之間的防效差異顯著;而處理3、8之間,處理6、11之間,處理2、7之間,處理5、9、10之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以上試驗結果表明,藥后3d,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和150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對稻飛虱具有較好的的防效。
由表2可見,在藥后7d,各處理稻飛虱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中以處理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50g/hm2)和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別達到了95.78%和95.75%,處理 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 100g/hm2)次之,防效為 94.68%,較差的是處理 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hm2),防效為90.58%。經DMRT統計分析發現,處理4和8與其他各處理之間,處理3與處理1、2、5、6、7、9、10、11 之間的防效差異顯著;而處理 4、8 之間,處理 1、2、5、6、7、9、10、11 之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以上試驗結果表明,藥后7d,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50g/hm2和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治效果最好,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次之。
由表2可見,在藥后14d,稻飛虱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的有處理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50g/hm2)和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達到80%以上至90%以下的處理有1(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g/hm2)、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5(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75g/hm2)、7(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 9(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20g/hm2);防治較差的是處理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hm2)和6(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20g/hm2),分別只有74.25%和78.57%。經DMRT統計分析發現,處理 4和 8與其他各處理之間,處理 3與處理 1、2、5、6、7、9、10、11之間,處理 7與處理 1、2、5、6、9、10、11 之間,處理 5 和 1 與處理 2、6、9、10、11 之間,處理 9 與處理 2、6、10、11 之間,處理 10 和11與處理2和6之間的防效差異顯著;而處理4、8之間,處理5、1之間,處理10、11之間,處理2、6之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以上試驗結果表明,藥后14d,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50g/hm2和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效最好,其次是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75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20g/hm2,均具有較好的持效性。

表2 各處理對稻飛虱的蟲口減退率與校正防效
處理1(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15g/hm2)、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00g/hm2)、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 150g/hm2)、6(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 120g/hm2)、8(25%噻嗪·仲丁威乳油 280g/hm2)、11(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30g/hm2)對稻飛虱都有比較好的速效性。
參試的各藥劑品種對稻飛虱都有比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藥后7d,其中處理以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 100g/hm2)、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 150g/hm2)、7(25%噻嗪·仲丁威乳油 240g/hm2)、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等處理的防治效果更為突出。
本次試驗藥后14d調查,有9個處理的防效達到了80%以上,其中處理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劑150g/hm2)和處理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治效果均達到了90%以上,具有較好的持效性。
[1]黃志巧,辛德育.淺議來賓市2006年早稻稻飛虱嚴重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廣西植保,2007,20(增刊):66-68.
[2]霍治國,陳林,葉彩玲,等.氣候條件對中國水稻稻飛虱為害規律的影響[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1):97-102.
[3]劉剛.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局通報:2011年水稻主要害蟲抗藥性監測結果[J].農藥市場信息,2012,(1):51.
[4]甯佐蘋.褐飛虱抗藥性監測、對噻嗪酮的抗性風險評估及生化機理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