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技術本身是互通的,造重卡的復雜程度,絕不亞于造一輛中檔轎車,而轎車的精細化反過來對造卡車也有促進。
趙
濤,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制造公司副總經理。在技術中心工作過多年,調到制造公司兩年,在這一職能轉換過程中,他的一些觀念也正在發生著改變。
“江淮汽車以前產能不太高,每年大概在5萬臺,平均到每個月是4000多臺。自S3上市后,由于訂單較多,2014年8月份產能4000臺,9月份產能6000臺,10月份產能10000臺,11月份產能1.5萬臺,12月份產能1.7萬臺,2015年1月份產能2.1萬臺......這種過程很艱難,完全打破了原來的規劃。”趙濤對記者說道。
隨著訂單的進一步增多,江淮汽車工廠已經接近滿負荷生產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產能如何實現?質量如何把控?
向客戶驅動型企業轉型,就要用客戶的眼光來評價產品的質量。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江淮提出了“質量是生存發展之本”這樣一種核心價值觀。而講質量、講品質,絕不能以自我的眼光為中心,而是要以客戶的眼光來看。順著這一思路,從生產制造的角度來講,江淮汽車又做出了很多改進。
江淮人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質量到底是什么東西?質量其實就是用戶對產品的直接感受。有了這樣的認識,江淮汽車在注重質量的過程中堅持以客戶價值為導向,把客戶對投放市場上車型的所有抱怨點都進行整理,對每個抱怨點高度重視并進行仔細的核查。在這個過程中,江淮人把客戶的抱怨點當寶一樣拿進來不停的糾錯和改進,逐步提高質量。
對質量的把控則具體到生產制造中的各個細節。比如,配件的質量管理上,江淮設立了“凌晨早市”質量管理機制,杜絕不合格配件進入車間,并在第一時間退還給供應商。并且有25%的零配件供應商在距離江淮生產基地10公里之內,大大縮短了物流時間和成本,供需雙方的溝通也更為便利。
在制造過程當中,江淮一直堅持優選供應商和合作伙伴,不以單純的成本高低而進行選擇。此外在制造裝備上,江淮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例如制造DCT自動變速箱的工廠,對加工的精度要求非常之高。作為一個全封閉的車間,它的任何一個部件都有除塵化的嚴苛要求;它在裝配過程中,每一個零部件都有紅外感應,只要有一丁點偏差,裝配線便會停滯不再前進。沒有相當能力的裝配精度,是完成不了的。
而在整個流程中江淮還采用了Audit評審體系,這是一種國際汽車行業流行的質量評審體系,由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定期對流水線上的產品進行抽樣會診,如有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和解決,以達到高質量標準。
產能的提升對一個企業來說也意味著人才引進和培養的問題,江淮汽車也不例外。在參觀江淮第三工廠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總裝車間的工人大多比較年輕。據趙濤介紹,這些一線的員工都具有大專學歷,都來自于旁邊的JAC大學以及全國各汽車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江淮自己的大學培養的。對于一線員工采取只招生不招工的原則,而所有自己培養的一線員工都是經過了江淮內部兩年的專業文化課程的學習和一年的實際崗位實習,最后在他們正式上崗前都要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和考核。
“這些年輕的小伙子在這2年的學習中就接受了2年的企業文化的熏陶,在他們進入江淮工廠之前會根據不同的工種進行專業培訓,很多時候都是技師做專門的培訓,由于有前期的企業文化熏陶,所以他們進入崗位后也非常好管理,工作也非常認真、一絲不茍。”趙濤對記者說道。
在江淮人看來,距離客戶最遠的生產制造環節同樣要以客戶為中心,才可能造出高質量的車來。其實,自主品牌最大的短板并不是技術,而是質量,尤其是可靠性。所以說,制造功力的積累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羅馬不是一夜能建成的,S3的火爆也不是偶然的撞大運,江淮半個世紀制造文化的積淀功不可沒。
后記
自2011年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由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到了2013年,乘用車市場中自主品牌汽車的勢頭急轉直下,市場份額連連下滑;2014年,自主乘用車市場份額經歷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12連降”;進入2015年,雖然自主品牌份額止住下跌,但隨著整體車市銷量增速放緩,以及合資品牌車型價格的繼續下探,自主品牌的處境依然嚴峻。
對此,相關專家表示:當行業發展變“慢”的時候,作為有進取心的自主品牌,更需要在慢節奏中求創新、求發展。事實上,很多尋求突破的自主品牌車企正在找尋差距,從技術研發、品牌營銷推廣、生產制造等多種角度力爭實現突破。
而目前正在熱銷的江淮瑞風S3就是其典型的“先進代表”,它的成功與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以及精確的市場定位都有直接的關系。
在記者采訪江淮高層以及品牌營銷、技術、生產制造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的時候,聽到頻率最多的四個詞便是:“以客戶為中心”、“艱苦奮斗”、“積累”、“不走捷徑”。不言而喻,對于一個新車型能獲得如此佳績,可以看到江淮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定位以及快速響應。而觀其根本原因,瑞風S3熱銷的關鍵是江淮圍繞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來貫徹始終,從研發過程的用戶深度介入,到網絡上市前產品推廣的用戶參與,以及到各地相繼開展的大單集中交車儀式等方方面面,都充分體現了江淮始終如一地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此外,踏踏實實沉下心來、一如既往地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務實求真、不走捷徑也是這款車成功的重要因素。
S3的成功讓我們重溫了造車的一些規律:充分的市場調研、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和落地的系統的措施、標準化國際化的研發流程、一絲不茍的質量等。吉利汽車李書福“汽車就是沙發加輪子”的言論是從戰略上藐視造車的經典,而S3的成功則是從戰術上重視造車的范例。只要一板一眼,不偷工減料,不走捷徑,補上該補的課,不夢想彎道超車,自主品牌的產品就會有希望。
S3的成功不僅宣告江淮在乘用車領域扎穩了腳跟,而且給處于困境中的自主品牌汽車指明了方向:回歸造車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