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回顧了相關投入與技術創新的文獻,歸納出可能影響創新績效的指標,并提出影響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績效的投入假設。本文選用了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1995-2013年間的相關數據,分析了R&D和非R&D投入分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通過回歸分析,我們得出了:該行業中R&D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顯著,R&D內部經費支出和新產品開發支出影響顯著。而非R&D投入中只有技術改造對創新績效有影響,其余三項(技術引進、引進消化吸收、國內技術購買)并無正向促進作用。通過上述結論,我們對電子信息與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相關技術投入給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R&D投入;非直接R&D投入;創新績效
在我國高技術產業所有門類中,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無疑是最重要的部門,它對促進經濟增長、帶動社會就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生產力水平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該行業的增長速度驚人,從現有統計數據來看,2009年的總產值為28947億,2011年為43559億;2009年利稅額為1858億元,2013年增加至5227億元;2009年的企業個數為12831,2013年的企業個數為13465個,各項指標的增速都較快,而且均位于高技術產業的首位。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行業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社會就業,2011年在該行業的就業人數達635萬人,在高技術行業中位居前列。
一、文獻回顧
技術創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研發資金投入和人員投入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國內外學者通常認為研發人員投入和資金投入對企業市場價值、技術創新、產品產出等方面有正向促進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認為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有顯著影響,有的學者認為研發投入不一定對創新有影響,或許有但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也有認為選取的行業不同,樣本差異等原因導致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也有研究認為R&D投入中,人員投入的產出彈性較大。但是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樣本選擇情況下,研發人員投入與資金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本文將要探討電子與通訊設備制造業的R&D人員與資金投入是否均對技術創新績效產生顯著影響。因此,提出以下兩個假設。
假設1:R&D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有正相關作用;
假設2:R&D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有正相關作用;
技術創新投入往往分為R&D投入和非直接R&D投入,R&D投入主要包括R&D人員投入和R&D經費投入,非直接R&D投入包括購買國內技術、技術引進經費、技術改進、引進消化。周新苗用上海工業企業6年的數據作為樣本,實證分析了大中型企業技術引進活動和自主研發活動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不同影響。結果表明,該類企業相比其他未通過技術進步尋求發展的企業均對企業績效產生了積極作用。華海嶺等通過DEA等方法進行研究,認為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效率普遍較低,技術對外依存度近年來普遍開始下降。近二十多年來,我國企業通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和直接購買國外技術等方法,獲取國外的先進技術。然而,有的學者認為,通過獲取國外技術可以使我們通過較快的方式補齊技術短板,彌補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國外技術購買會造成我國制造企業對于外國技術的依賴,并且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較快,國外對我們實行技術封鎖,使我們不得不尋求新的出路。然而國內技術購買,技術引進,技術改造,以及引進消化吸收是否都能對電子與通訊設備制造行業起到正想促進作用?因此,本文中為了探討了電子與通訊設備制造行業中這四種非直接R&D投入對創新績效是否都有顯著影響做出了一下四個假設:
假設3:國內技術購買對創新績效有正相關作用;
假設4: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具有正相關作用;
假設5:技術改進對創新績效據有正相關關系;
假設6:引進消化對創新績效具有正相關關系。
二、實證分析
1.指標與模型確定
(1)被解釋變量
我們衡量技術創新績效選用新產品銷售收入。由于有些高科技產業專利指標較小,有的甚至為零,不足以衡量技術創新績效。此外,由于某些工藝流程或者產品質量改進等無法用專利來具體體現的創新績效也可以通過產品或服務的產出來實現,并且所有產品最終都要經過市場的檢驗,新產品銷售收入這一顯性指標更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商業化水平。
(2)解釋變量
R&D經費投入選用R&D經費內部支出和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兩個指標,非直接R&D投入選用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統計、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統計、技術改進支出統計、消化經費支出統計四項指標來衡量。
本文所選用的數據均來自于《中國高技術統計年鑒》,選用了1995年-2013年共19年的數據,根據上面構建的指標體系,通過eviews7進行回歸分析。
(3)模型確定
假設將創新過程作為R&D投入和非直接R&D投入的函數,技術創新績效的衡量指標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確定為:
其中Y代表創新績效即新產品銷售額,A為常數項,L1為R&D人員折合當時當量,K1為R&D經費內部支出,K2為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F1為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統計,F2為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統計,F3為技術改進支出統計,F4為消化經費支出統計。ε表示隨機誤差項,i為觀測單元(i=1,2,3…19),t為時間序列(1995-2013)。
2.回歸結果
本文通過逐步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從上表中的F值(690.5701,p=0.0000)可以看出整個模型是顯著的,調整后R2值0.9923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而且根據D-W值2.090,可以判斷自相關現象不太明顯;從上述回歸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R&D經費內部(b=0.40,p<0.01),即在1%的水平下顯著;新產品開發經費(b=0.29,p<0.05),即在5%的水平下顯著;技術改造費用(b=0.39,p<0.01),即在1%的水平下顯著。而其他變量如勞動投入,以及技術引進,引進消化吸收,國內購買技術等都不能對新產品銷售額產生明顯的影響,故剔除在模型外。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從上述回歸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電子與通訊制造業R&D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不顯著,我們拒絕假設1。
(2)R&D經費內部支出和新產品開發經費都對電子與通訊制造業的創新績效有顯著影響。因此,接受假設2,R&D經費支出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更為明顯。
(3)非直接R&D投入中只有技術改造經費對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他國內技術購買,技術引進支出,引進消化支出對電子與通訊制造業的創新績效無明顯影響。接受假設5,拒絕假設3,4,6。
2.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我國電子與通訊設備制造行業,研發資金的投入是最為關鍵的,遠遠高于研發人員的投入。適當減少人員投入,保證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加強相關方面的人才培養,提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合理配置研發資金投入內部配置,如R&D經費內部支出和新產品開發支出之間的關系,努力掌握關鍵和核心技術,促進工藝流程和產品升級,對提高行業績效起促進作用。
另外,需要根據行業自身的特點,合理對待技術來源,配置非直接R&D投入結構。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行業非直接R&D投入中只有技術改造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是正向顯著的,其他三項指標都無明顯正向促進作用。所以將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的各個領域(產品、設備、工藝等),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等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從實際出發,從而實現提質增效、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帶動電子與通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所以,我們在制定政策以及考慮研發投入時,著重考慮技術改造投入,而不是盲目的購買新技術,引進新技術,或者吸引外商資金。
最后,注重R&D和非直接R&D投入的平衡。不能顧此失彼,應當將資源投入在二者之間合理配置,顧及短板效應。非直接R&D投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快速的獲取產品和服務的利益。在行業中有多種不同資源投入時,應當優化整合,有機利用,協同促進產業發展,提高創新績效。調整優化行業投資結構,避免無謂投入等現象,盡量實現投入最大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榮,高飛,張皓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10):135-136.
[2]曹勇,蘇鳳嬌.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全產業及其下屬五大行業面板數據的比較分析[J].科研管理,2012(09):22-27.
[3]羅勇,李玉.全球價值鏈的因子植入與路徑選擇:剖析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J].全球化與中國,2011(11):110-119.
[4]金穎.R&D投入績效相關研究綜述[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1(10):6-10.
[5]陳四輝,王亞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省區差異與投入績效實證研究[J].2015(2):120-126.
[6]劉煥鵬,嚴太華.基于省際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8):42-49.
[7]何勇達,R&D投入.技術引進與制造業技術進步的實證研究[J].企業戰略,2008(10):19-22.
[8]周新苗,唐紹祥.自主研發、技術引進與企業績效:基于平均數處理效應估計得微觀考[J].2011(4):104-110.
[9]盧方元,靳丹丹.我國R&D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3):149-157.
[10]華海嶺,高月姣,吳和成.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和獲取投入效率的DEA分析[J].科研管理,2011(4):43-50.
[11]畢克新,樣朝均,艾明曄.外部技術獲取對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2(11):55-61.
[12]李晨.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6).
作者簡介:李一帆(1991- ),女,漢族,山西省呂梁市,遼寧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