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鵬飛++武振文
摘 要:隨著創業板市場的壯大,創業板市場IPO盈余管理問題日益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創業板上市公司IPO過程中,為了使投資者高估企業盈利能力,提高股票發行價格,往往會進行盈余管理。然而嚴重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旨在分析創業板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的盈余管理現狀,在此基礎上,為有效控制創業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創業板;IPO;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2009年創業板市場的引入以來,不論在質還是量上,為我國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對于主板市場而言,創業板市場有其獨有的特征,即低門檻,高風險,嚴監管。鑒于我國主板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仍然存在嚴重的盈余管理問題,那么具有低門檻和高風險的創業板市場在IPO過程是否存在更為嚴重的盈余管理問題更加讓人懷疑。創業板公司高市盈率上市之后,業績的突然下滑,不禁讓人想到IPO過程中嚴重的盈余管理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我國社會經濟秩序。筆者希望通過此篇文章對我國創業板市場上盈余管理的有效監管提供幫助,以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
二、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創業板市場在外部相關規定和自身特征上與主板市場具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除了主板公司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之外,還出現了一些獨特和隱蔽的手法。創業板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變更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提前確認收入和費用、利用關聯方交易等。
1.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
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主觀性,企業會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會計政策。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會計政策一旦選定,不能隨意更改,除非法律法規要求變更會計政策外。在現實中,由于改變會計政策帶來的利益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企業往往會在不滿足規定的情況下改變會計政策以達到短期操縱會計盈余的目的。例如對長期股去哪投資在權益法和成本法之間進行轉換。
會計估計需要職業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采用會計估計對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很容易調整會計盈余。如對固定資產凈殘值的估計,應收賬款壞賬的計提比例等。
2.利用不透明的關聯方交易
關聯方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關聯方交易需要的交易成本較少,集團公司青睞借此提高集團利潤??刂迫说睦盒酝ǔе玛P聯交易的不公平,違背商業公平。相比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居多,關聯方不容易被識別,關聯交易更難識別。關聯方之間會通過關聯交易虛構利潤,轉移利潤以實現盈余管理。關聯方之間還可以通過債務重組、非貨幣資產交換、提供擔保等方式進行關聯交易,調節企業會計盈余。
3.企業提前或延遲確認收入和費用
長期來看,提前或延遲確認收入費用,不會影響企業的總利潤。但是,在短期內,它卻可以改變企業的利潤分布,企業借此可以調節前后會計期間的利潤,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例如企業在年末提前確認商品的銷售事項,開具發票確認收入和成本,從而達到扭虧或者增加利潤的效果。相反,企業也可以延遲確認收入和成本,使得今年的收益在下一年度給予確認,從而促使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的趨勢。
4.利用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當中,大多是高新技術企業,無形資產所占份額比較大,因此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對于它們來說舉足輕重。創業板上市公司利用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往往會取得比較滿意的盈余管理效果。在無形資產的研發過程中,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才會給予資本化,計入無形資產成本。然而,企業可能會為了滿足上市要求,將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研發費用資本化,從而虛增企業無形資產。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計提攤銷,只需年末進行減值測試,計提減值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操縱會計盈余提供了空間。
三、有效規范創業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建議
1.完善會計法規和會計制度
由于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會計法規和制度往往不能為所有經濟事項提供標準的依據。同時,會計法規和制度的滯后性與新業務的不斷涌現的矛盾也很難被解決。因此,在制定會計法規和制度的過程中,我們盡量降低不確定性,同時力求其在未來一定的時間內能夠滿足會計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新需求;對于比較難以理解的規定,應給予詳細的解釋或案例說明;制定制度或規定的過程中要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對其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從而壓縮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
2.控制創業板上市條件,嚴格審查IPO資格
上市資格審查中忽視了公司的成長性和長期盈利能力,這促使了企業進行盈余操縱,使得企業IPO當年利潤虛增,從而為其獲得上市條件打下基礎。監管當局應該適當地控制企業上市門檻,對于擬上市的企業,不僅要審查其短期盈利狀況,更要考慮其成長性和核心競爭力。在資格審查過程中,盡力識別其獲利模式,防止其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剝離劣質資產)獲得上市資格。
3.加強公司治理
應計盈余管理可能導致會計利潤在分布上發生變化,真實盈余管理完全偏離了企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對于社會和企業會帶來嚴重的危害。管理者應該加強公司法人治理,建立有效的監督制衡機制。不僅要發揮大股東和獨立董事的積極作用,同時還要發揮小股東的制衡效用和機構投資者的監督作用。從根本上防止企業盈余操縱,從而降低企業短期的投機行為,促使企業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祥有.風險投資與IPO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1).
[2]施金龍,周珍珍.我國創業板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治理對策[J].商業會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