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劃分標準,把我國31省市進行了具體的劃分,分為三個經濟發展梯隊,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為第一梯隊,成為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會在正文中具體介紹。另外,對31省市選取了23個指標,進行聚類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關鍵詞:經濟發展梯隊;指標;聚類分析
一、工業化階段劃分理論綜述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根據人均GDP指標對經濟發展階段進行劃分,將整個經濟增長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共包括六個時期,如下所示:
1.初級產品生產階段781-1562(美元)
2.工業化初級階段1562—3125(美元),中期階段是3125—6250(美元),高級階段是6250—11718(美元)
3.后工業化階段是11718—18749(美元),現代化階段是18749—28123(美元)
二、實證分析(1)
1.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把我國31省市進行了劃分,結論所示:上海在1993—1995、1996—2002、2003—2007、2008,北京在1994-1997、1998-2003、2004-2009、2010,天津在1995-2000、2001-2005、2006-2009、2010年分別進入工業化初期、中期、高級、發達經濟階段。
上述北京、上海、天津是中國31省市中最早進入工業化初期、中期、高級、發達經濟階段最早的地區,屬于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
2.下述是2013年為止進入工業化高級階段的省份:浙江、廣東、江蘇在2007年之前進入工業化中期、2008年之后進入工業化高級階段;遼寧、福建、山東、內蒙古在2009年之前計入工業化中期、2010年之后進入高級階段;河北、湖北、陜西、寧夏在2011年之前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12年之后進入高級階段。
上述這11省市在2013年為止進入工業化高級階段,我們稱之為屬于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
3.下面是在2013年之前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地區:黑龍江、吉林、新疆在2002-2007年和2008-2013年,山西、湖南、河南、海南、重慶在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江西、安徽在2005-2009年和2010-2013年,廣西、四川在2006-2009年和2010-2013年,甘肅、青海、云南、西藏、貴州在2007、2009、2011年以后進入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的。
把上述的17個省在2013年為止還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省份,稱之為經濟發展的第三梯隊。
三、實證分析(2)——系統聚類分析
下面選取23個指標用SPSS19.0軟件分析中國31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1.選取指標
根據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選取了能代表中國31省市經濟發展水平的23個指標,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農村人民的人均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貨幣工資、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進出口/國內生產總值、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本專科在校人、專利受理數、專利授權數經費支出與國內(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新產品開發項目數、技術市場成交額、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醫療衛生機構床位、人均城市道路面積、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
2.聚類分析
從這個樹狀圖可以看出,類數從3到8可以把北京、上海、天津歸為一類,屬于經濟最為發達三個地區,江蘇、廣東、浙江、山東歸為第二類,稍微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剩下的可以歸為第三類。所以,聚類分析進一步驗證了進入工業化越早的地區,經濟實力當然就比較強,但是,也有例外的省份,例如:河北,河北屬于中部地區,步入工業化時間也相對比較早,但是河北的人均GDP是很少的。這可能和之前的學者的觀點會有很大的不同。
參考文獻:
[1]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數據庫.
[2]牛文濤.中國工業化階段演進分析—基于PGDP指標.中國商界,2008(9).
作者簡介:耿香平(1989.09- ),女,山東菏澤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