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日新月異,伴隨著互聯網金融所存在的風險也不斷地提升,為了給交易雙方提供一個安全、穩定、健康的交易環境,監管部門不斷地探索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有效途徑,為用戶提供一個安全、便捷及高效的互聯網金融環境。本文將基于對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風險的研究,進一步展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所應該采取的措施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監管
一、概述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規模急速膨脹,但金融風險的潛滋暗長始終都是中國互聯網金融人繞不開的一道難題,在此期間,監管的缺失和競爭的無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互聯網金融項目的穩定發展,國家為了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督,先后出臺了多項監管措施,通過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環境的維護。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因素分析
1.互聯網的高技術性帶來的系統風險。傳統的金融行業通常具有一定的風險,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也影藏著風險,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自然而然將會給用戶帶來更多的風險,如,通過互聯網泄漏了金融業務的客戶數據,不僅對于客戶的資金安全情況造成影響,同時由于互聯網具有聯動效應,隨著互聯網風險的發生將進一步促使了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用產生影響,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影響范圍最終擴展至整個行業內,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
2.市場選擇風險。選擇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從事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面臨逆向選擇和所造成的商業道德風險的風險。在一方面,由于互聯網和金融服務的結合使得其服務具有虛擬性,通常非法分子通過虛擬的服務將會采取各種犯罪手段,最終造成客戶的隱私遭到泄漏,造成金融機構的信用評價比較差等多方面的負面形象的產生。除此,客戶也可以采用不真實的信息進行金融業務的辦理,最終將不利于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信息風險將會使得互聯網金融市場成為“檸檬市場”。由于互聯網金融服務是種虛擬性的服務模式,同時由于中國互聯網發展比較晚,那些客戶量比較小的金融服務業務,會使得互聯網金融提供商降低自己的服務水平,維持較低的成本以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價格。但金融服務相對較差的網絡質量不能被客戶接受,高品質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供應商的服務供應商又會受到市場擠壓,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如果未來仍無監管互聯網金融將成為次品市場。
3.互聯網金融立法的滯后。通常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風險包含兩種,內在風險和外在風險。其中,內在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的主體,如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不遵守現有法律規定的義務,如銀行內部人員泄露客戶有價值信息,互聯網企業故意隱瞞理財產品的高風險等行為,這類風險類似于傳統金融業務。外在風險是指我國仍處于互聯網金融法律的相對空白區,有關網絡借貸、安全支付的法律與現實金融環境相比嚴重滯后。盡管我國相繼出臺《電子簽名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網上證券委托管理暫行辦法》、《證券賬戶非現場開戶實施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但并不能只用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金融。另外,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門檻、支付安全認證、用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仍然缺位。
三、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優化措施
1.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完善市場準入機制應該處理好產品創新與市場監管之間的關系。通常互聯網金融的準入條件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一是要具備能夠為用戶提供穩定、安全、便捷服務的互聯網設備;二是要把控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關鍵,尋求其不確定的風險,進行風險控制;三是具備安全的互聯網金融體系,確保客戶資料的安全;四是具備完善合法安全的交易流程,符合行業操作的規范性要求。
2.完善監管機制。注重分業監管與混業監管的協調。目前我國金融業務主要包含銀行、證券、保險三種經營模式,相應的三種分管機構分別是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另外央行負責管理貨幣與支付,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監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面已經不再適用。互聯網金融交易業務也隨之走上了多元化的模式,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分管模式將不再能夠對當前業務進行有效監管,使得有些業務成為了管理的空白區,成為了非法分子有機可乘的地方。因此,隨著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多元化發展,金融風險監管機構應該隨之進行調整,以適應業務的發展,實現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有效監管。
3.加大互聯網金融的立法力度。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沒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在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的過程中,需要參考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功案例,然后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特色,進一步研究適合我國互聯網金融體系發展特色的互聯網金融體系。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國際化,對于國際風險也有一定的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體系快速完善,為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吳曉光.淺談我國電子商務領域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與監管[J].海南金融,2011.
[2]舒皓.新時期中小企業網絡貸款的發展方向研究[J].中國商貿,2011.
[3]徐靜關.完善我國網絡銀行監管的思考[J].北方經濟,2006.
[4]李德.國際網絡銀行的發展與監管[J].廣西金融研究,2010(8).
[5]謝平.網絡經濟下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治理[J].經濟研究,2007.
[6]羅明雄,唐穎.互聯網金融[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汪霞云(1985.10- ),女,江西,研究生,金融,助教,九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