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崗
【摘 要】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理論對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起著積極促進作用,人們運用行知理論支撐課堂教學,獲取新教育之理想效果。給鎖匙讓學生自啟解決數學問題之鎖,就是不將孩子當天津鴨兒去強灌的充分體現。
【關鍵詞】給以鎖匙;啟開大門;解決問題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先生的理論給我們小學數學之啟迪意義極為深刻,作為小學數學教學必須思考讓學生自啟解決數學問題之鎖的相關問題,現結合自己平時的數學教學談及相關的思考和實踐。
一、給學生鎖匙必須信任學生能夠啟開大門
平時的數學教學,人們似乎都有這樣的感覺,數學問題比較復雜,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小學生是很難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解決數學問題的。果真如此?比較多的教學課堂觀摩以及自身平素的數學課堂教學,其實際并非完全這樣。如果我們真正信任學生,小學生是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啟開數學大門的。譬如教學6年級第二學期的《扇形統計圖》,我們應當這樣認為,學生已經認識了條形和折線統計圖,也已經能夠利用這些統計圖表述其數據以及變化的趨勢。我們也必須這樣去認為,只要讓學生去比較具體地經歷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那學生就可以通過具體實際問題去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那學生就可以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正確的信息,尤其是學生能夠比較自主地做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所以,在信任小學生諸多能夠的基礎上,給學生以鎖匙,比較理想地由學生去啟開了解決扇形統計圖問題的大門。首先讓一個個學生進入理想的情境,奠實情感意義上的探究角色,課件展示有關牛奶所含營養成分的扇形統計圖;然后讓學生去看圖,去思考自己所能夠了解到的信息。還讓學生去交流是從圖中看出這些信息的方法和途徑。當學生說出其比較的方法時,又進一步追問比較的策略。教學時,交付學生結合對百分數理解這把鎖匙,又交予學生對扇形統計圖信息進行簡單分析的鎖匙,便提高學生分析的興趣,為后面的繼續分析奠定起堅實基礎。
二、給學生鎖匙必須引領學生迅速啟開大門
新課程標準其中一個基本理念就是需要求得單位時間內教學效益的最大化,規范化辦學以及優質均衡教育的迫切需求也當是課堂教學的高效。從給學生以鎖匙,讓學生自啟解決數學問題之鎖的角度,作為教師則必須引領學生去迅速啟開解決數學問題的大門。也就是必須會,而且應當是高速度。筆者所在的縣域要求打造真性課堂,其實在的教學意義也應當是基于此。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最優化的教學途徑,充分引領學生迅速解決數學問題是筆者所積極追求和探索的。譬如教學6年級下學期《圓柱的體積》,為了讓學生能夠勇于探索和積極學習,達成正確計算圓柱體體積,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的目的。首先引導學生去觀察例四的三個立體圖形,這里的觀察不僅僅就是簡單的一看了之,而是讓學生去比較性的觀察,初步建立學生對圓柱體的猜測;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驗并在教師提示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學生在實驗將切成的圓柱底面份數越來越多時,那拼成的立體圖形則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這個時候學生便比較快地形成這樣的意識:原來長方體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體的底面積; 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在學生有了這意識的基礎上,計算圓柱體體積公式也就水到渠成地推導出來。回過頭來看這公式的推導過程,要讓學生學到有價值的知識,學生通過實踐、探索,那得到的知識不僅僅就是“活”的,而且應當是一種快速的掠取。
三、給學生鎖匙必須激勵學生創新啟開大門
陶行知曾經這樣比方教育:“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先生也曾這樣要求創造教育:“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結合先生這充滿哲理而又形象生動的教育名言,給學生鎖匙讓學生自啟解決數學問題之鎖,其必須的要義是激勵學生創新啟開解決數學問題的大門。給學生怎樣的鎖匙,才能實現啟鎖的創新?用陶行知先生的話,就是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手腦并用地經歷探究的過程,就是力求做到所有的學生都去手腦并用。6年級下冊安排了《確定位置》的內容,應當說學生已經有了東西南北等等表示方向的經驗,但確定位置光有方向的經驗還是不能夠精確表示物體位置的。應當說教學上離開了小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互助實踐,學生也無法比較準確地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的。在具體教學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進入這樣的探究狀態,即先這樣介紹:實際上,在野外或圖上確定位置時,東北方向也叫北偏東,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然后指名去回答燈塔1和燈塔2在輪船的什么方向,在學生回答時,又進行這樣的追問,倆燈塔都偏離了正北方向,偏離的角度一樣嗎?從圖上可以看出來嗎?學生自感有區別,也不能從圖上就可以完全直接看出來。那就必然產生探究的欲望,這樣利用矛盾沖突,比較理想地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比較直接地激活起學生的創造。為學生沿著“方向——角度——距離”的順序逐步體會精確描述物體位置奠實起理想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敬改.初中數學教學特點及模式探討[J].教育戰線.2008
[2]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大豫鎮丁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