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十分必要和切實可行的。葉圣陶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時時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教學中我們要時時、處處切實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弘揚創新精神,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創新氣氛
羅杰斯說:“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學生積極的探索知識,發揮創造性,就要建立起與創造教育相適應的新型師生關系。即:民主、平等、友好合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學生,以平等、友善、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形成一種和諧、寬松的教育環境,以實現師生的平等交流。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字“百分數”,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哪些問題?”話音剛落,課堂上立刻活躍起來。“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數?《“我想知道怎樣讀、寫百分數?》,“我想知道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數”“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嗎?”等一系列的問題。你看,學生的求知欲望多么強烈!這樣,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出來,教師只起個順水推舟的作用,很自然地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的環境,也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展現知識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再創造”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創新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要求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創造出新的“產品”。而是利用課堂教學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總結規律的能力。在多數情況下,學生表現的創新,是他們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策略,盡管這對老師來說是早已熟悉的,但對學生來說是新的或獨特的,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教材中出現的新課題以問題解決的形式進行教學,不斷創設既靠近教學內容又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有趣情境,讓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并且從動手、動腦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公式時,老師先讓學生回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然后再啟發引導:你能用學過的知識和這種轉化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學具(一段圓柱形的蘿卜,刀子,圓規,量角器)先研究一下,看能否找到求圓柱體積的方法。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終于化圓為方,化曲為直,自己解決了問題。不但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三、肯定獨特見解,鼓勵“異想天開”
所謂創新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因此,課堂上對敢提異議,敢大膽發問的同學,教師要加以鼓勵,決不能因其所提問題不合常規而否定他們。我們要善于引導啟發這些學生,使其為異想天開的問題找到科學的依據,做一個善于發現和正確對待有創新能力學生的“伯樂”。
如: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復習課上,出示下題:“一根鐵絲正好可以圍成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現在如果要改圍成長為8分米的長方形,寬是幾分米?”一般學生能這樣解答:(5×4-8×2)/2=2(分米);5×4/2-8=2(分米)。通過引導鼓勵求異,有些學生又想出5×2-8=2(分米),從這種解法中一生又想出一種解法:5-(8-5)=2(分米)。當許多學生對這一做法產生懷疑時,這位學生這樣解釋:長方形的一條長與一條寬是原正方形兩條邊變化而來的,正方形一條邊比長方形的長短8-5=3(分米),就從另一邊里拉來3分米,另一條邊剩下的長度是5-3=2(分米),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位學生剛一說完,教室里便響起了熱烈的響聲。
四、加強小組討論,培養創新意識
記得一個寓言中寫到:“狐貍懂得許多各種各樣的知識,而刺猾只懂得一點,但是很高深的知識。如果創造性集體不是亂湊在一起,那么就應當把狐貍和刺猜聯合起來,即把學識廣博但深度不夠者與精于一門但又缺乏思維全局者聯合起來。”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合作,加強小組討論,既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創新意識。
如:在圓柱表面積的練習課上,可以這樣設計:上節課學習了如何求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我們來進行練習。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先來找出實際生活中形狀是圓柱的物體,利用上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答,然后每個小組再選出精彩的題目在班里交流。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每個同學都聯系實際編出了自己的題目,并在小組里交流、解答。因為小組學生水平不同,所以編出的題且難易程度也各不相同,提出的難度較低的題目在小組內就解決了,很多組慢慢地都把討論的焦點集中到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上。如:一生說:“有一個圓柱形木樁,把它平均分成2半,(并用手演示橫切圓柱),求一半圓柱形木樁的表面積是多少?如果是縱切呢?”同學們把小組內選出的精彩的題目進行了交流,學生創造思維的大門完全打開,這時學生完全處于合作交流、自主創新的課堂氛圍之中。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南關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