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花 錢瑤 蘇彬

實訓教學是臨床醫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醫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重要環節。按照倫理道德規范的要求,實訓教學也是尊重生命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是檢驗學生理論知識水平、糾正不正確或錯誤的操作行為及掌握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由于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在工作中主要是以動手操作為主,其學習內容是掌握各種康復治療核心技術,但實訓教學的模式應該以什么為標準呢?我們以《作業療法學》課程為研究重點,從2008年開始,對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實訓教學采用了提出臨床問題——視頻播放——學生標準化病人——康復治療技術——外教指導模式,大大提高了實訓教學效果。查閱近十年的文獻未見相關的報道,現介紹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哈爾濱醫科大學2008屆、2009屆康復治療學專業各一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學生均為參加全國高考統一考試、學制4年、成績在當年錄取分數線±10分的學生,各30人。其中2008屆為對照組,2009屆學生為實驗組,對照組男生8人,女生22人,實驗組男生7人,女生23人,兩組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上經統計學分析沒有顯著差異(p>0.05)。
2.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實訓教學方法,實驗組采用提出臨床問題——播放視頻——學生標準化病人——康復治療技術——外教指導模式,具體要求如下:
(1)提出臨床問題。教師針對實訓要點提出與臨床有關的問題,問題不可超過5個,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訓。以手功能的實訓為例,教師會提出:我們將一瓶礦泉水拿起來,再將瓶蓋打開,需要手進行哪些動作?從商店買完東西,再將其拎到樓上手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將一碗熱湯放在餐桌上,是利用手的什么功能?從而將手的提物、平持、夾物、鉗捏、握圓柱及擰羅盤等功能表現出來。
(2)臨床視頻播放。針對手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特點,選取有代表性的臨床病例進行攝制,著重突出功能障礙特點,在提出臨床問題后進行播放,視頻可以是一個患者,也可以是幾個患者。如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手功能障礙的視頻播放。
(3)學生標準化病人。根據實訓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臨床疾病功能障礙的特點,在實訓教學前3天進行學生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帶教教師對每個功能障礙點進行講解,篩選出模仿技術優秀的學生進行標準化病人的訓練,根據分組情況確定標準化病人的人數。
(4)康復治療技術。實訓教師對實訓教學內容進行示范,從正常人到標準化病人,然后學生分組進行實訓,錄像機對實訓過程進行全程拍攝,實訓結束后教師將實訓教學錄像進行整理,提出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下次實訓中給予糾正。
(5)外教指導。聘請日本施無畏學園國際著名作業治療師作為項目指導專家,每年來我校2次,每次為期一周,對學生的作業操作技術進行指導。
3.教學效果評價
(1)學生對本門課學習的興趣。課程結束后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興趣,評價方法分有興趣、一般、不感興趣。
有興趣:8~10分。
一般:6~8分。
不感興趣:6分以下。
(2)作業分析能力。拍攝一段具有上肢功能障礙的視頻,在《作業療法學》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對視頻中具有手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作業能力分析,找出患者功能缺失的部分,并制定康復計劃,滿分100分。
(3)畢業實習單位的滿意度。畢業實習結束后,要求實習單位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體評價,分滿意、一般、不滿意。
滿意:80分以上。
一般:60~80分。
不滿意:60分以下。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檢驗水準用α=0.05。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差異的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c2檢驗。
二、結果
對兩屆學生進行學習興趣、作業分析能力及實習單位滿意度分析,作業分析能力均有提高,但實驗組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的學習興趣、作業分析能力及用人單位的滿意度之間均有明顯差別。
表1 兩組學習興趣、作業分析能力及單位滿意度的比較(`x±s)
分組 作業分析能力 單位滿意度 學習興趣
實驗組 86.124.27▲ 81.044.23▲ 8.451.27▲
對照組 72.433.63 71.253.29 6.321.35
▲與對照組比較P<0.01,差別顯著,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實訓教學是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做到操作規范。
我國康復醫學起步較晚,教師多半由臨床康復醫生承擔授課任務,專業的康復治療師欠缺,因此很難做到康復治療技術操作規范。目前各大院校的實訓課程課時和教學模式存在較大差異,缺乏統一的大綱與教材。2012年我們與日本施無畏學園進行教學合作,每學期邀請專家對我校的康復治療技術(包括作業療法學及物理治療學)專業進行教學指導,同時對實訓課的操作內容進行自編自導,實施標準化實訓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從實驗結果來看,我校實行的模式較之傳統教學實訓模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學習質量。老師提前將病例交給學生,讓學生模仿,更有助于學生理解病情,主動帶著老師的問題到課本中找答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吸收,同時在上課時會更注意老師的分析方法,在聽課質量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教學模式更有助于培養作業分析能力,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作業治療學》教學中的優勢顯而易見。學生通過自己標準化病人的訓練,可以更好地感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處,獨立思考,查閱資料,從而設計出符合患者需要的作業活動。
這種實訓模式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課后主動翻閱資料,拓展視野,帶著問題上實訓課,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可以在各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中應用。但是這種模式也有不足之處:錄像機對實訓全程拍攝,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操作上比較煩瑣。
我們邀請的專家日本作業治療師小原正俊,是具有30年作業治療經驗的治療師,獲得國際認證資質,在作業操作技術方面嫻熟,并有20余年教學經驗,能夠指導學生正確進行作業技能操作,規范作業分析過程,對我校的康復治療學專業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作業療法學》標準化實訓教學模式,即提出臨床問題——視頻播放——學生標準化病人——康復治療技術——外教指導模式,在實訓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康復技術與臨床結合,著重培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生掌握技術的精髓。目前我國現階段康復治療技術水平與國際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與國際認證的治療師合作,使我們的教學盡早走入規范化不失為一種最佳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孟憲國,孫志軍,岳壽偉.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康復治療專業的應用[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09):837-838.
[2]傅青蘭,周菊芝,陳芙蓉. 高職高專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 浙江醫學教育,2010(04):5-7.
[3]盛幼珍. 《作業治療學》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探討[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5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