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本文以大學英語教育政策的變遷為主線,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并對每個發展階段進行了比較研究,旨在開啟新的研究視閾, 以期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和改革提供積極的指導。
【關鍵詞】大學英語 ? ? 教育政策 ? ? 教育發展 ? ? ?工具性 ? ? 人文性 ? ? ?通識性
無論在本科院校還是在高職院校,英語基礎課都被稱為“大學英語”或“公共英語”。這是面向高校所有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程,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49 -1984 年間,高校開設的這類基礎英語課程被稱為“公共英語”,1985 年之后,漸漸被統稱為“大學英語”。實際上,所有學者都將公共英語與大學英語發展歷程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
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與大學英語教育政策密切相關。我國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依據就是國家關于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相關政策和方針。各院校大學英語教學首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就是完成國家相關教學大綱和課程要求提出的教學目標。《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是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大學英語教學和發展的基石。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教學和國家大學英語教育政策沿革始終是緊密相連的。大學英語教育政策總體上具有一定的承繼性和延續性,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也是一脈相承的。
一、大學英語教育政策沿革
任何領域的發展變遷都與時代政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也毫不例外地烙上中國歷史與時代的特征。我國大學英語(含公共英語) 發展歷程中各類核心政策文本的演變情況如表1、表2所示。
表1 我國大學英語(含公共英語)教學大綱/教學要求
文本演變情況
頒布/出版時間 ? 核心政策文本名稱 備注說明
1962年6月
《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高等工業學校本科五年制各類專業適用)
1980年8月 《英語教學大綱(草案)》 (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試用)
1985年2月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用)
1986年3月 ?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 (高等學校文理科本科用)
1993年 《普通高等??朴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1998年 《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非英語專業專科用
1999 年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
將原有的“理工科大綱”和“文理科大綱”合二為一
2000年10月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2004年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修訂版
2004 年1 月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試行) 》
表2 我國大學英語(含公共英語)考試大綱文本演變情況
1987年 ? ? ?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及樣題》
《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大綱及樣題》
1994年3月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及樣題(增訂本)》
《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大綱及樣題(增訂本)》
1998年 ? 《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
2006年 ?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2006 修訂版)》
《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大綱(2006 修訂版)》
2007年7月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2014年11月 《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修訂
二、大學英語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征
作為一門公共必修基礎課,中國大學英語有著較長較復雜的歷史。它起步發展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60多年來,歷經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初——1985 年(工具性)
1959 年由上海交通大學外語教研室草擬了一份供高等工業學校本科五年制各類專業使用的《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后經高等工業學校教學工作會議復審定稿。1962 年5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份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終于問世了!
該大綱明確指出公共英語教學目標為閱讀,提出公共英語教學目的是:“為學生今后閱讀本專業英語書刊打下較扎實的語言基礎。” 規定公共英語教學內容以科技英語為主,教學對象是“中學學過三年英語的學生”,首次明確了公共英語的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等。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對內政府高度重視俄語學習和俄語閱讀能力人才的培養,強調“快出人才”的教學方法,對外由于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科學技術和經濟等方面孤立無援,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閱讀專業相關的英語資料,獲取最新信息,以便趕超世界最新技術水平。這樣的時代背景導致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主要以閱讀為導向,以科技英語為主要內容,以傳授語言知識為重點教學原則,具有典型的“工具性”特征。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該大綱的頒布對于公共英語教育教學的規范化、制度化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然而之后的十年動亂導致大學英語教學被迫中止。直到70年代末改革開放,大學英語教學才開始恢復和發展。
受教育部委托,在參照了1962 年頒布的教學大綱基礎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起草了《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試用)(草案)》。幾經討論修改審核,該大綱于1980年正式頒發出臺。
該大綱最新的變化在于首次將公共英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基礎英語教學階段和專業閱讀教學階段。
大綱確定大學英語教學基礎階段的目的是:為學生閱讀英語科技書刊打下較扎實的語言基礎;大學英語教學專業閱讀階段的目的是:使學生具備比較順利地閱讀有關專業的英語書刊的能力。大綱還鼓勵為順利完成基礎英語教學階段學習的學生設置一些諸如翻譯、聽力、科技英語寫作和高級閱讀等英語選修課。
該大綱是一份過渡性的大綱。雖然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單一,仍以培養閱讀能力為導向,“工具性”特征明顯,但當時對公共英語教育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 第二階段:1985 年——2002 年(工具性為主,兼具人文性)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始的發展時期,經濟的迅猛發展對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包括考試等方面的要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85—1986年,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理工科本科用)》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文理科本科用)》。二語習得、語言共核等先進理論在這兩份大綱中都有所體現。雖然這兩份大綱仍把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放在主導地位,但聽、說、譯、寫能力的培養被首次納入教學目標。大綱的頒布引起了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考試、課程設置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英語高級閱讀、英漢翻譯、英語聽力和英語寫作等課程孕育而生,課程設置多元化,課程內容人文化。
此外,新大綱首次提出實行分級教學,充分體現了“尊重認知規律”和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對學生提出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要求,并對考試合格者發給相應的合格等級證書。
在將1985年版、1986年版兩份大綱進行整合修訂的基礎上,1999年教育部出臺了針對所有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適用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該大綱雖然仍把閱讀確定為大學英語的重頭戲,但開始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第一次把大學英語四級定位為全國各類高校均應達到的基本要求。該大綱的教學對象為全國各類高等院校的本科生。
??平逃c本科教育一樣都屬于高等教育范疇, 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與就業市場聯系最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專科教育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進程中發揮著本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90 年代初以前,我國高等??茖W校的英語教學,無論是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標都參照本科學校, 沒有明確具體的教學要求。針對這種局面,1993年,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專科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創造性地提出了 “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既具有職業教育特色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教學目標”。《基本要求》指出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際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以閱讀為導向的傳統教學目標進行了修正,聽說能力的培養得到了重視。
該《教學要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部針對高等??茖用娴墓灿⒄Z教學制訂的第一個指導性教學文件。它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高等專科英語教學開始進入改革發展的新階段。
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非英語專業??朴茫?,繼續強調閱讀、翻譯、聽、說、寫能力的培養。
1998年高教司出臺了《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簡稱PRETCO)是考核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2005年6月計算機化考試取代了PRETCO的傳統紙質考試,進一步規范了PRETCO考試的標準化。
遵照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英語教學“三教統籌”的部署,在對《普通高等??朴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進行修訂的基礎上,教育部于2000年10月頒布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要求全面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指導方針,提出培養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的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顒雍蜆I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p>
該文件突出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性,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扭轉了以前一貫以閱讀、翻譯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我國高等專科英語教學邁上新臺階的標志性工程。
從整體看來,這一階段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切實提高了大學英語課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課程也由單一的“工具性”傾向逐漸轉化為 “工具性、人文性”并存。
3. 第三階段:2003 年——至今(工具性為主,漸具通識性)
2001 年底,中國加入 WTO,中國對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史無前例地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的范圍已從經貿擴展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個領域。隨著與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社會需求與國家發展戰略使大學英語教育不得不迅速做出響應。
在進行了充分而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礎上,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同以往相比,這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主要特點如下:
1)基于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區域、校際差異, 將大學英語教學分成“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層次。
2)大學英語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從“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導向”轉向強調聽說領先。
3)“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被首次寫入教學要求(大綱),表明大學英語教學的功能定位開始轉變。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還指出: “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贝髮W英語教學開始探索“工具性”之外的其他功能,如“人文性”和“通識性”。
2006年開始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了改革,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聽力的分量和分值,同時也增加了“快速閱讀”和“選詞填空”兩個新題型。
隨著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高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以語言知識為本”過渡到“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是大學英語教育的頭等任務”。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提倡的是“綜合知識+ 綜合素質”的通識教育模式, 學生通過全方位知識的學習,以達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縱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工具性傾向→工具性為主,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為主,漸具通識性的發展軌跡。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英語要求趨于“復合型”,除了英語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學生還要求具備寬廣的知識背景以及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樣的要求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是相契合的。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開展通識教育、培養具有較高綜合人文素養的合格公民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否定大學英語的通識性,將大學英語教學絕對(工具) 化,是不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的??梢钥隙ǎ髮W英語通識化必將成為大學英語教育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6修訂工作組.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大學文理科英語教學大綱6修訂組.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文理科本科用) [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6.
[3]大學英語教學大綱6修訂工作組.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