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保護環境,發展綠色經濟成為人們當下熱議的話題。國家為環境保護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尤其在經濟領域環境會計的應用對于企業節能減排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從建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出發,分析了環境會計運用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促進環境會計在中國經濟中的運用。
關鍵詞:環境會計;環境審計;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制
一、環境會計建立的必要性
1.建立環境會計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發展保持了高速增長,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世人矚目。但由于經濟發展中不注意保護環境,為此我們也為犧牲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為此,政府提出了環境會計政策,希望通過會計核算的方式引導企業。政府倡導建立環境會計,設定環境成本,鼓勵企業在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科學保護。環境會計的建立是政府積極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為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環境會計是深化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建立起了關于環境會計核算的相關法律法規,而我國還沒有建立環境會計核算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漸加深的今天,環境會計的缺失一方面使得我國環境會計發展領域與國際脫軌,不利于我國與其他國家在環境會計信息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衡量外商投資者對我國的環境破壞程度,不利于保護我國的環境。因此,深化對外開放有必要建立環境會計體系。
3.建立環境會計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獲得長遠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順應時代潮流,樹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形象,打造企業科學環保的品牌。建立環境會計有利于企業科學核算企業產品成本,利用利益驅動,刺激企業主動去節能減排,降低成本。進而培養整個經濟社會科學環保的氛圍,保護環境。
二、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
1.環境成本界定不明確。環境成本作為科研領域的一項課題,在我國研究的起步較晚。在我國,人們對于環境成本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治理環境污染所需要的成本。關于環境成本的法律法規尚需完善,環境成本的界定不明確。環境成本界定不明確直接導致環境會計計量和確認存在著先天不足的缺陷。
2.環境審計發展不完善。在我國環境審計同樣存在著起步晚,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環境審計缺乏系統性的理論基礎。我國對于環境審計各個方面研究,缺乏整體的協調與溝通,造成環境審計人員執行審計時只注重財務報表某一方面的審計,而缺乏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此外,科學績效評價體系的缺乏也是我國環境審計的重大缺陷。環境審計發展不完善就使得環境會計建設缺乏輔助體系的支撐,造成環境會計獨木難支。
3.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制不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制不完善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缺乏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制度的約束,監管部門對于企業破壞環境行為的監督不力,進而環境污染的信息披露不規范,企業實行環境會計無助于企業環保形象的建立,反而增加企業自身產品的成本。因此,企業在實行環境會計方面主動性差。此外,由于沒有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形式沒有進行統一規定,,導致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不能達到鼓勵企業實行環境會計的目的。
三、對我國環境會計建設的建議
1.合理界定環境成本。首先應明確環境成本的涵義。環境成本,顧名思義,就是指企業日常經濟行為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程度以及為恢復環境所付出的成本。根據環境成本的定義以及企業日常經濟行為,可以根據企業活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對環境成本進行分類,分為事前成本、事中成本和事后成本。其次,明確環境成本資本化與費用化的界限,明確環境成本的確認。對于能夠延長資產的使用壽命或避免環境污染的支出,應當予以資本化。而對于由于污染環境的罰款或其他賠償等,不會給企業未來帶來收益,應當予以費用化。此外,在核算企業產品成本時,將環境成本分配到產品成本核算當中,這將使得企業產品的成本提升。降低產品成本,增加企業利潤,是企業最原始的動力。在利益驅動下,企業將主動地尋求降低企業環境成本的方式,更加追求節能減排,降低企業的污染水平。
2.完善環境審計。環境審計是環境會計得以健康發展的保障,完善環境審計,一方面要完善環境審計理論體系,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同時借助國外先進的經驗,從環境審計實踐中不斷完善環境審計理論體系,也可以借助于科研機構等力量來完善環境審計理論體系;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完善環境審計的績效評價體系,環境審計績效評價體系是推動環境審計理論體系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完善環境審計績效評價體系,有利于推動我國環境審計的發展。
3.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制。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制,一方面要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國家相關立法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法規,使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有據可依,同時利用法律的強制性促使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另一方面,要統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形式,有利于不同企業之間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比較,對于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相關監管部門要對其進行嚴厲的懲罰。
建立環境會計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潮流,是企業會計發展進步的趨勢所在。結合中國經濟社會實際,建立適應中國企業運用的環境會計體系,從而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減少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沫妍.我國的環境會計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4,(01).
[2]李瑞萍.淺談荷蘭環境會計對我國的啟示[J].對外經貿,2013,(12).
[3]李月.環境會計研究的必要性分析[J].商業經濟,2013(04).
[4]梅怡,章道云,熊青.環境成本界定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1(02).
[5]宋凱琴.我國企業環境成本的計量和披露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2012(05).
[6]張娟.國外環境審計法律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上),2014(02).
作者簡介:張鳳艷(1988.01- ),女,河北,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會計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