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珠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與同學們合作學習、交流的過程,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所表現的能力遠遠比一節課所獲得的課本知識更重要,更精彩。
一、遵從學生的“發展區”規律,給學生的學習過程“松綁”
余文森教授提出:當學生已經能夠閱讀教材和思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學習階段的時候,必須遵從維果茨基先生提出的“發展區”與“最近發展水平”理論,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合作等方法解決學習任務。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是否喜歡發言,是否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跟教師在教學時是否注重“過程”有密切的聯系。
畢業班的數學總復習內容繁多,概念更是數不勝數,復習起來很費力。如果只是一味重復,很容易讓學生提不起興趣,走神的情況屢屢發生,這讓不少教師感到頭疼。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上復習課時總是出其不意地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畢業班總復習時,針對“時間”內容,在復習前,筆者拋出了這么一句判斷對錯的話:“每四年就有一個閏年。”立刻,筆者就聽到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正確!”筆者沒有馬上評價,而是讓學生們來說明理由,最好是用數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于是,大家舉證說明:我們在判斷一個年份是否是閏年時都是用年份除以4,看結果是否能整除來判斷閏年。當然,也有的學生通過舉例和小組討論,或是用上網查資料等方法發現:當出現整百年,或者整千年的時候答案是不確定的。課堂氣氛熱烈,這一難點被輕易突破。這一刻,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這一課,大家是快樂的。而這一過程,更是讓他們發現,自己以后在作出判斷時應該考慮多一些因素,這會使學習目標和教學目標迎刃而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出現寶貴的“錯誤資源”時,我們先不要評判他們誰對誰錯,而應該給學生“松綁”,解放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動腦筋,乃至去爭論、去辯解,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因此,遵從學生的發展規律,放開他們的手腳,才能刺激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得到表現、強化。
二、遵從知識規律,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法可依”
從《課程標準》中我們看到,小學階段的知識編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由“完全依賴教師階段”發展到“基本獨立階段”,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教師如何遵從知識的編排規律,讓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中,比較重視結果。筆者認為這種教學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例如,教學“整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時,教師把“相同數位對齊”的算理講解完后,發現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教師給學生總結出一個規律:只要把“末位對齊”就行了,并反復加以強調,而不再重視算理的理解。這么做的結果,學生列豎式計算時難度降低了,正確率提高了,乍一看,這種方法似乎可行。可也正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也為今后的計算學習埋下了隱患。在五年級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時,有的學生就經常出現“末位對齊”的典型錯誤,這就是太注重“結果”教學的負遷移。筆者認為,如果在教學“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時就重視算理的教學,重視學生想的過程,在“小數加減豎式計算”的教學時不但可以避免這種錯誤的出現,學生甚至還能舉一反三,找出知識的鏈接點——無論是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還是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它們相同的地方就是數位對齊,因為只有相同數位上的計數單位才相同,相同的計數單位才能直接相加減。
一般來說,結論常常是比較單一的,過程卻是多樣的,這正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多樣化的。夸美紐斯曾指出,中世紀的學校是兒童恐怖的場所,是學生才智的屠宰場,講的就是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方式,一種不尊重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學現象。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從知識的編排規律,由“扶→半扶半放→放手”,學生學習起來“有法可依”,我們的教學就會越來越輕松,效果也就凸顯,學生學習的能力也能得到發展。
三、 遵從心理學規律,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陽光
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五個層次的“需要”,而高層次的需要就是“被肯定”“被需要”,我們習慣性地稱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生活中,一個良好的評價機制,可以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改變一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學習上,一個良好的評價機制,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對學生學習過程加以積極、富有個性的評價,可以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的信心。
贊可夫指出: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情感的加工,那么這種知識傳授得越多,你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在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教師們抱怨得最多的就是“現在的孩子都不愛讀書了”“學生上課都不愛舉手”等。卻很少聽到教師們反省自己是否有教學態度上的問題。
單純的用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優劣,現在已經是公認的缺陷。實際上,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環境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也不相同。如果我們依然用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就只能不斷激勵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其他的學生由于得不到及時的、適宜的贊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更不能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現在的注重自然、真實與實效的新課堂就對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應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此時,對學生各個方面做出適當的肯定評價就彰顯出魅力。
因此,我們應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的發展過程。不應對學生進行過多的橫向評價,而應更關注學生自身的縱向評價。筆者在回答問題時,不僅僅依據學生的答案正確而給予表揚,而是比較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過程。筆者經常對學生說:“課堂是你們犯錯誤的天堂,在這里,你出錯是正常的。”回答問題錯誤沒關系,關鍵看是否有進行認真的思考。這樣,學生就會慢慢地感覺到,只要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一定能得到老師、同學們的肯定評價。真正體驗到了付出努力后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其實,不單在成績方面,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我們也可以用過程評價為主、結果評價為輔的方式來教育學生。這樣做既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又兼顧了個體上的差異,充分調動了每位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相信:“我能行。”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形成,成長的路上一片陽光。這,不正是我們教育的初衷嗎?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東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