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濤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的教最終是為了學生的學,是為了讓學生更順利、更有效地學習而服務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等,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體育教學同樣如此。
一、現(xiàn)狀分析
1.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對學生基本情況的分析
許多體育教師在研究、分析學生這部分做得很不夠,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都很詳細,但唯獨缺少對學生基本情況的分析,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體現(xiàn)得較少。
2.進行教學設計時淡化對學生個性特點的分析
少數體育教師對大多數學情分析也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對課堂教學的指導和幫助意義不大,“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僅僅對學生整個年齡段的特點加以分析,忽視了本節(jié)課需要傳授的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分析。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時,夸夸其談,籠統(tǒng)抽象,僅僅對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和運動傾向加以分析,忽視了對授課對象個性特點的分析。
3.進行課堂教學時忽視對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預判
體育教學設計只是一個預案,學生個性千差萬別,很難保證體育課上不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因此體育教學應該是靈動的,教師應該隨機應變,切不可死搬教案、照本宣科,全然不顧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全然不顧學生的合理需求,強行推進自己預先設定的教學程序,這是不科學合理的,也違背了教學規(guī)律。一次課上,幾個學生偷偷練習對墻墊球,一位老師把那幾個學生訓了一通。課后經過詢問,原來那幾個學生是學校排球隊的,他們的墊球水平和能力已經超過了其他學生。遺憾的是這位體育教師沒有能機智地處理好這一課堂上出現(xiàn)的“意外”,表面上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實則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解決策略
1.做好課前分析,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做好學前分析是上好體育課的前提條件。課前,教師首先應該對授課班級的學生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準確地了解,包括年齡特點、認知基礎、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結合本課需要授課的內容,根據以往授課的經驗教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及時的幫助和支持,順利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在課前和學生一起談話交流,一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二則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可以針對教學內容設計調查問卷,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長、認知基礎等,摸清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課堂教學提供更準確、更全面的預判。這樣,上課時教師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遇到突發(fā)情況也能游刃有余地應對。
2.做好課中分析,為課堂教學護航
盡管教師已經在課前對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但也難保課堂上不會出現(xiàn)教師意想不到的情況,這也正體現(xiàn)了體育教學的特殊性,也是課堂教學的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師在做好學前分析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課中分析,時時關注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fā)展趨勢,及時做出相應的判斷和改變。
首先,在準備練習階段,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準備活動或者小游戲,并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預測后續(xù)的教學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應該怎么解決,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在新授階段,教師要加強課間巡視輔導,發(fā)現(xiàn)錯誤的或者不到位的動作,要分析形成的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要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組,同組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互相糾正、共同進步。再次,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最后,教師還要善于觀察,透過學生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來了解他們心里的真實感受,以便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節(jié)奏。
3.做好課后分析,為后續(xù)教學鋪路
萬事皆要有始有終,一節(jié)課雖然結束了,但并不意味著老師的教學任務也已經結束了。細節(jié)決定成敗,反思方能進步,教師還應回憶課堂中的細節(jié),對處理得好的環(huán)節(jié)要總結經驗,對處理得不好的環(huán)節(jié)要吸取教訓,思考解決的措施。此外,還可以在課后和學生進行一次談話或者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上課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感受。這些做法都是為今后的學情分析積累資料,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提供借鑒。
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而服務,教師的教法應該因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教師只有綜合做好課前、課中、課后的學情分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