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在西方音樂史的地位是獨樹一幟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鋼琴奏鳴曲《悲愴》表達了貝多芬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命運的反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該作品的曲風與內容顯得格外磅礴。該作品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通過對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分析,使人們更加直觀的了解音樂大師貝多芬的創作風格,從而在演奏中去更好地詮釋該作品。
關鍵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特征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38-01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德國波恩,他不僅是18世紀古典主義的完成者,還是19世紀音樂的引路人。貝多芬的音樂集中了前輩音樂家們藝術創作的成果,將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素材與浪漫主義作曲技法相融合,站在時代的前列,創作出大量獨樹一幟的音樂作品。
古典主義時期是器樂音樂發展的繁盛時期。中世紀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音樂的發展過程中,聲樂藝術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直到巴洛克時期器樂體裁形式的發展才得以獨立,器樂音樂的內涵也得到了升華。
一、貝多芬鋼琴作品風格概述
貝多芬的鋼琴音樂作品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其內容描寫了他與殘酷命運及人世間的矛盾與沖突,通過斗爭的方式,最終取得勝利的堅定信念。貝多芬的創作體現了一定的社會性和哲理性,其音樂風格個性鮮明、構思寬廣、思想深邃、感情豐富。在曲式的處理上,達到音樂作品整體的高度統一。而早期創作的貝多芬通過學習和吸取前輩音樂家們的經驗,來找尋自己的個性風格。貝多芬的創作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勞動背景和政治人文思想,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思想性。
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兆著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過渡。貝多芬用諧謔曲取代了海頓和莫扎特使用的小步舞曲,由此奏鳴曲式的結構得以改變。貝多芬音樂創作之路無比的艱難,但他發自內心為理想所創作的一部部杰作訴說出了廣大群眾的心聲,給他們的內心帶來光明,為社會的團結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悲愴》第三樂章的樂曲分析
鋼琴奏鳴曲《悲愴》是貝多芬于1798年指1799年初,歷經這一年多的時間創作的一首深刻表達內心情感且展示技巧的鋼琴作品。其創作是在自由和民主受到強烈鎮壓和打擊的狂風暴雨般的年代,全曲充滿著憤世嫉俗的激情,是貝多芬眾多鋼琴奏鳴曲中的杰出之作,同時也達到了貝多芬早期創作的最高峰。
第三樂章情緒比較樂觀,歡快,使我們又感受到貝多芬爽朗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就像田園詩一樣,彌漫著青春的氣息,充滿幻想。在風格上與充滿著憤慨激情的第一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中音樂創作技法相當嫻熟,通過運用大量不同種類的技巧,細致地表達出作曲家不同心理表現的音樂情感,顯示出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在這部作品中,音調莊嚴,構思雄偉,感情激昂,在結構上尋求擴充,大膽創新,突破傳統。題材內容融入了直接面向社會現狀和人生理想的因素,體現出貝多芬桀驁不馴的英雄性人格及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在情感上有著貝多芬對當時社會及生活狀況的不滿與憤慨,也有著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想寄托。一段聽似于民間舞曲的樂觀音調出現在該樂章中部,從旋律中足以感受到作曲家百折不撓、從不畏艱難困苦積極的生活態度,更是體現了貝多芬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必勝的信心。
該樂章是回旋奏鳴曲式,為快板樂章,c小調,節拍為2/2。第一樂章主題動機的擴展和旋律和聲的發展為該樂章主題提供了動力。主部主題清晰明快、散發著青春的朝氣和生命的活力。看似明朗的副部主題的急速跑動,和聲的不穩定性,給聽眾無形中制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息。插部是以堅定的宣言式語調表述了貝多芬堅定的毅力和頑強的斗志。整個樂章在明快動聽旋律的背后隱藏著一種內心的不安和惶恐。
這是貝多芬第一個首次將戲劇性融合在回旋曲特點的奏鳴曲,不因循守舊的的創作方式,也在貝多芬后期的作品中得到鞏固。該樂章的回旋主題從始至終都圍繞“悲愴”展開。
三、《悲愴》第三樂章的演奏特征
1.節奏與速度。快板樂章,多為手指快速的跑動,旋律明快流暢,情緒樂觀歡快。開始處跳音和連音的交替出現,右手連音彈奏要用極其連貫的連音奏法演奏,其中短小樂句要清晰地呈現出來,左右雙音低音的進行表現出一種戲劇韻味。流暢的音樂線條一層層向前推進著主題旋律的發展。通過樂句間的呼吸,來體現作品的節奏特點,在歡快旋律之后的抒情性樂段,觸鍵的時候不要過快,注意和聲線條的完整表達,來體現貝多芬情感的變化。2.力度的處理。關于力度的處理,演奏者首先要做到的是作品中的表情記號要清楚的表現出來。再次通過觸鍵方式的不同,去很好的控制力度。隨著表情記號的增多,sf、ff的多次出現,激烈的推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加劇了聽眾內心的緊張感,演奏者須充分表現出來。3.音色的控制。該樂章的觸鍵方式大多是以敏捷輕快為主,因此手指的均衡性和獨立性很重要。下鍵動作要迅速,使彈奏的聲音清楚干凈。開始處為三個弱起的跳音,要飽含顆粒性的彈奏,然后主題進入,其中要注意左手低音旋律線。而旋律的強弱色彩要根據和聲的不同去處理。
另外,在彈奏作品的過程中,要保證聲部的獨立性。右手高音聲部觸鍵要深而富有內涵,左右手要形成對唱的形式。當出現最高音時要做出適當的突出,但同時還要保證主旋律線條的完整。
四、結語
鋼琴奏鳴曲《悲愴》的第三樂章,以其優美歡快的律動感所被世人熟悉和喜愛。創作手法巧妙,深刻表達了貝多芬的內心思想和親身感受。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充分的展現了民族英雄性氣概和先進的思想性,成為了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