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要]宣紙創始于公元7世紀,因產于古宣州郡(今安徽涇縣)而得名。宣紙制作工藝復雜,種類較多,用途廣泛。它的產生,為我國民族書畫藝術發展提供了載體。宣紙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關鍵詞]宣紙;制作工藝;文化載體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0-0042-02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另一方面,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道路,也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于蔡倫造紙,《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里也談到紙的來源:“紙,絮一苫也。從糸氏聲。”由此可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制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造紙術的發明、發展及傳播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公元105年后, 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陜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并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今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東萊縣(今山東掖縣)出現過一個被稱為左伯的造紙能手。另外,紙和造紙術通過絲綢之路先后傳向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
從晉代開始,我國的書畫藝術蓬勃發展,書畫名家輩出,極大地促進了造紙術的改進和紙張質量的提高。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寫紙和抄經紙主要用麻和樹皮等原料制作,紙面已敷用淀粉與白色礦物涂料并進行研光。唐、宋繼承并發展了前代造紙的成就,開辟了我國手工造紙的全盛時期。唐代書畫與佛教盛行,對紙的需求劇增,造紙的原料也擴大到藤和桑皮等。書畫紙還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經打蠟,最后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研光。寫經紙還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等地開始采用日曬夜收的辦法漂白麻纖維以制紙,造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效仿,從而促進了竹紙制作工藝的發展。宋代不但盛產竹紙,而且開始用稻、麥草造紙。據北宋時期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記載,當時江浙一帶已經用麥、稻桿做紙漿,并與油藤配用造紙。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已臻完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系統記載了用竹子造紙的全過程,并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該書是我國最早系統記述造紙工藝的著作。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具體表現為質量先進、品種繁多。
宣紙是文房四寶中的至寶,因其質地柔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墨韻層次清晰,經久不壞,并善于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濕、變化無窮,能使畫面別開生趣。在古代詩人的筆下,曾把宣紙譽為“紙中之王”。宣紙源于我國,它的產生對于我國民族書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宣紙是繼東漢蔡倫發明植物纖維造紙后,糅合了各種造紙工藝,改變原料配比,以樹皮代替藤、麻纖維而不斷完善的一種新的產品。據史料考證,其創始年代在7世紀。因產地最早為宣州郡(今安徽涇縣)而得名。唐代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歷代名畫記》中有“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以法蠟之,以備摹寫”之句。其中提到的“宣紙”不是今天人們所指的特定宣紙,而是指古宣州郡一帶生產的紙。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天寶二年(743),陜郡太守韋堅,引灞、浐水至望春樓下,匯成廣運三潭。唐玄宗登樓觀新潭,各郡漕船數百艘載寶進貢,依次前進。為首之船由陜縣縣尉坐船,口唱《得寶歌》,百女齊聲相和,鼓樂齊鳴。當時各郡,如廣陵(今揚州)、丹陽(今鎮江)、晉陵(今常州)、豫章(今南昌)、南海(今廣州)、始安(今桂林)、吳郡(今蘇州)所貢不外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蛇膽、翡翠,以及各種精致手工藝品、名貴藥材等,唯獨宣城郡貢物為宣紙、宣筆、空青石、黃連。可見當時宣州所產宣紙質地精良,名甲天下。又《新唐書》、《唐六典》都有宣紙列為貢品的記載。唐代涇縣屬安徽管轄(唐初為宣州,天寶年間改宣城郡,南唐時又改為宣州)。《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宣城故城在南陵縣東四十里青弋江上。唐于此設州治。當時宣州含宣城、當涂、涇縣、廣德、南陵、太平、寧國、旌德八縣。明代沈德符在其所著《飛鳧語略》中稱宣紙為涇縣紙。另據《宛陵縣志》記載,近世宣紙惟產于涇縣,故又名“涇縣紙”。
綜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宣州一帶自唐代起就是我國宣紙的主產地區之一,而當時這一帶所產宣紙不只一種,而是多種,如仿澄堂、金榜、畫心、白鹿、卷簾等。而宣州一帶所產宣紙最負盛名。
制造宣紙的配料主要有石炭、堿和漂白粉。宣紙原料首先要用石灰浸濕,石灰與水結合,生成氫氧化鈣,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使水溶液溫度增高,起到溶解果膠和木質素的作用。堿用于高溫蒸煮檀皮、稻草,作用也是溶解果膠和木質素。漂白粉并不是宣紙的必需原料,但可以補救劣質紙料之色白與縮短制造過程。制漿為制造宣紙的重要環節,傳統方法是根據不同的原料性質,不同季節氣候而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如水泡、灰漿、水洗、蒸煮、日曬雨淋、露煉等。水泡、灰漿、水洗、蒸煮的過程叫“分級煮”;日曬雨淋、露煉的過程叫“日光漂白”。生產過程需1~2年時間。燎皮漿的制造過程:第一步,制毛皮。即砍青檀樹枝,去椏留五至六尺長打捆,下鍋水煮,冷水浸泡一天,剝皮曬干成捆。第二步,制皮胚。把毛皮水浸,灰煮踩皮,堆置發酵,洗皮曬干。第三步,制青皮。把皮胚投不堿蒸煮,洗滌、曬干、撕選、日曬雨淋、露煉。第四步,制燎皮。把青皮第二次投堿蒸煮、洗滌、再日光漂白。第五步,制燎皮漿。把燎皮第三次堿蒸,洗皮,選皮、打皮、除料、洗料、輔助漂白、選料。經過28道工序、上百道操作。全過程需300天時間。草漿的制造過程與制皮漿基本相同。打研(又叫調皮)、舂草的作用是植物纖維經物理、化學作用所提純與分散的纖維素靠氫鍵締合而交結成的薄膜狀物質,要使纖維素能夠結合在一起,需要在纖維素之間形成氫鍵。而氫氧基被一層外殼包在里面,所以必須用捶打、舂搗或其他方法把這層外殼打破,使纖維細化讓氫氧基露出來,才能形成氫鍵,制成紙漿。多級處理的作用是除去皮,草中的木質素、果膠、金屬離子等。把制成的皮漿和草漿調勻,叫調漿或拌漿,撈取不同品種的紙,皮漿和草漿的搭配比例不同。將調勻的紙漿傾入紙槽(紙槽有木制、水泥制、塑料板制多種),紙工將紙簾(用細篾絲制成)斜向插入,漿料均勻附著在紙簾上,迅速將紙簾提出水面,濾水、烘干,即成成品紙。烘紙也叫曬紙,即在平滑的火墻上將濕紙烘干。其工序是第一步,烘貼。將紙貼日曬或用緩火烘,使楊桃藤性質消失,不影響紙質。第二步,澆貼。用水把貼澆濕回潮舒松。第三步,鞭貼。剪紙(修邊)成刀,再行包裝。
宣紙的種類按配料比例可分黃料、皮料、棉料。接加工程序可分“生宣”、“熟宣”,又分“素白”、“著色”兩種, “素白”中有玉版、煮碓、云母、蠟筆、蟬羽等。“色宣”中有各色朱箋、虎皮、檳榔、珊瑚、雨云和各種彩宣。按紙幅大小又可分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多種。接薄又分為單宣、夾宣、三層夾、羅紋、小刀頭等。具體品種繁多,生宣中的黃料類有屏風、長扇、短扇。棉料類有棉連、四尺單、五尺單、六尺單、十刀頭(新名重宣單)、四尺夾連、五尺夾連、六尺夾連、四尺雙夾、五尺雙夾、六尺雙夾、四尺貢、五尺貢、六尺貢、新加連。加厚的還有四層貢等。凈皮品名是上述棉料品種視情多加皮料配比不同而稱“凈皮”、“特種凈皮”。
宣紙的特點有: 其一,不蛀不腐,有“千年壽紙”之稱。其二,白度穩定,白而無光,久藏不變色。白度可達90度(紙的白度最高為100度,一般紙為80度)。其三,質地柔韌,耐折耐磨,不皺不損。其四,有很好的韻墨性和吸墨性。
宣紙的用途廣泛:第一,是用于印刷珍貴書籍、圖冊、拓碑帖、裱字畫的最佳紙張。宣紙印刷品、裱托品光澤奪目,黑白分明,線條清晰,久藏不變色,不蟲蛀。第二,是中國書畫的理想用紙。宣紙作品可呈現出無窮的藝術妙味。宣紙純白、細密、柔軟、均勻,質地經久不變,能吸水,能吸墨,宜書宜畫。第三,在醫藥、水利、石油工業方面充當濾紙,還用來做電池原料、制扇等。第四,用于裝璜、裝飾。經過加工的各種彩宣如虎皮、煮硾、檳榔、珊瑚、云母、玉版等是裝璜的最佳材料。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將宣紙作為罕見的珍寶陳列在博物館里,在印度的畫院、日本的博物館、意大利的古玩商店都能看到。
作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宣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作為書畫工作者、文物保護者、古舊字畫修復者,都應該好好研究宣紙,保護傳承好宣紙文化。
[參考文獻]
[1]楊巨中.中國古代造紙史淵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2]朱紹侯.中國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3]許嗚岐.中國古代造紙術起源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