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生
歷史反復證明,政府以行政手段調控股市的做法,對股市行情可能有一時之效,但只會擾亂甚至摧毀市場的基本功能,不斷強化“政策市”的體制弊端,可謂是鋸箭療傷
2015年6月股市暴跌,短短15個交易日,上證綜指跌幅超過30%,創業板指數跌幅接近50%,很多股票股價腰斬。為防止股價下跌,大量上市公司申請停牌。7月10日,超過1400家上市公司股票停牌,停牌比超過50%,形成股市一道奇觀。面對暴跌,各種救市政策頻頻推出,包括降準、組織券商出資不低于1200億元投資藍籌ETF、暫停IPO、鼓勵大股東增持、限制減持、打擊惡意做空等。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在上一輪2007年大牛市之后,2008年初圍繞政府是否應該救市,相關爭議仍在網上可見。反對救市的胡舒立認為:“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應救,不能救,亦不必救。這本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也是市場監管者理應踐行的基本準則。政府既無法定職責,亦無認知水平來調控作為價格信號的股指,與千萬投資者博弈無異于螳臂擋車。”而支持救市的觀點則認為暴跌非理性,政府應救市,保護市場健康發展。
今年這一輪強力救市,手段不可謂不暴力,不僅新股發行暫停,而且強令申購中的新股將已經凍結資金退回,這等于宣布已經達成的交易無效。由21家證券公司出資1200億元救市,則涉嫌《證券法》第77條明確禁止任何人“單獨或者通過合謀,集中資金優勢、持股優勢或者利用信息優勢聯合或者連續買賣,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同時,證監會7月8日發布公告:“從即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更是對市場規則的隨意修改。打擊惡意做空,推出各種限制做空的舉措,則涉及對市場行為動機的判斷以及對規則的臨時修改。上述救市政策的合法性及程序正當性因此受到各方質疑。
政府該不該救市?救的是“市”還是“泡沫”?本輪暴跌很大程度是因為市場漲得太高,估值過高后存在自然回調需求。盡管跌勢兇猛,但下跌幅度依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股市前期大漲一到兩倍,現在為什么就不能“大跌”30%?只是對市場投資者來說,暴漲往往很容易被接受,但暴跌帶來的損失則難以承受,所以呼吁救市,認為暴跌是非理性的,而看不到暴跌恰恰是市場機制的體現,是市場對上市公司估值過高的修正機制。即使暴跌之后,整個市場估值水平仍然偏高,現階段救市實際上是保護了泡沫。
拋開是否應該救市不談,即使要救市,如何救市也很重要。目前的各項救市,不少都已偏離依法治市原則,為救市而采取違反法規的措施或隨意修改法規,既存在程序瑕疵,也損害了法律的權威,背離了市場化方向。當然,有人認為,在危急時刻采取非常規措施,避免嚴重的金融危機是可以接受的。民生證券管清友發布微博說:“先救命吧。命都沒了,還談啥市場化。不要太書生氣。”
在政府推出各項強力救市政策后,市場信心開始恢復,股市止跌,但這些臨時出臺的救市政策,看起來對股價起到了穩定的作用,但行政干預的手段給市場長遠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筆者不由想起古時鋸箭療傷的故事,一人中箭后去找外科醫生治療,醫生說這事容易,拿起鋸子將皮肉之外的箭桿鋸掉,就索要診費離開,病人問里面的箭怎么辦,醫生回答說那是內科醫生的事。政府就算要救市,應該是采取市場化手段去救,暫停或放緩IPO的做法以往就屢屢采用,但后果如何呢?市場劣質股被爆炒,殼價格居高不下,優秀公司轉投海外市場,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堪憂。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過融資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如果一個股票市場IPO功能都不具備,如何實現優勝劣汰,更談不上對實體經濟扶持。
歷史反復證明,政府以行政手段調控股市的做法,對股市行情可能有一時之效,但只會擾亂甚至摧毀市場的基本功能,不斷強化“政策市”的體制弊端,可謂是鋸箭療傷。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需要一次刮骨療毒,推行注冊制和各項市場化機制;不要每次治標之后,忘記治本,那股市又將一次次重蹈覆轍,成為一個沒有規則的賭場。